孟祥斌救人的事情被發到了網上,點擊率達到了15000多人次,在線評論的人多達1000多人。
有的人擔心英雄逝去,家屬生活困難,他們還自發組織了募捐,許多好心人士在現場捐出了自己的愛心。
對於大家的愛心捐助,葉慶華保持了冷靜,地方上的撫恤基金她交給了公公婆婆,丈夫的獎金她捐給了敬老院,自己只拿了一萬元山東軍區的慰問金,因為丈夫的心愿是幫助更多農村孩子擁有學習的權利,這一萬塊錢,她準備拿來為農村的孩子們修建書屋。
2007年的12月5日晚上,在部隊首長還有金華市領導的注視下,載著孟祥斌遺體的列車向山東行駛。
6日下午,在寒風凜凜中,齊河縣的上萬名群眾來到車站兩旁,將英雄接回了家。
孟祥斌的骨灰在武警官兵的保護下放入靈車,安葬在了齊河縣的烈士陵園。
十年後的金華城
每年的清明、冬至還有孟祥斌犧牲的紀念日,都會有人主動來到城南橋邊懷念英雄,儘管英雄已經逝去,可是他的英雄事跡一直都在。
當外地人來此看到那些鮮花,問及緣由,金華的百姓都會將當時發生的事情講述給他們聽。
「孟祥斌」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名字,更是這個城市的精神支柱,深深烙印在大家心中。
為了紀念這個英雄,金華城還在橋上為他建立了一個銅像,將他拯救落水青年的樣子刻畫得栩栩如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當初丈夫掙脫開自己的雙手,義無反顧跳到那冰冷的江水裡的場景讓她歷歷在目。
這十年來,從絕望到悲傷,再到平靜,這一路上的歷程若不是領導們還有戰友們的陪伴,恐怕葉慶華也挺不過來。
丈夫離開後,作為烈士家屬,葉慶華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惡意揣測,有過委屈,更多的是生活的辛酸和痛苦。
以前孟祥斌在的時候,她可以生活得像一個小公主一般,可是自從丈夫離開後,她一個人承擔起了家庭重任,任何事情都要謹小慎微,害怕會出什麼差池。
為了能夠繼承丈夫的遺願,葉慶華也選擇成為了一名軍人,穿上了軍裝。
當真正成為一名軍人,葉慶華才理解了丈夫當初為什麼會這麼選擇,有的網友說他太自私,對女兒對家庭太不負責任。
但是現在的葉慶華很理解,也很明白他選擇的理由,既然穿上了軍裝,一切屬於軍營,屬於國家,在百姓們有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
孟祥斌的犧牲不僅感動了金華的百姓,更讓妻子葉慶華成長了許多,也有了心中的信仰。
當人一旦有了信仰後,他們就會努力向著信仰靠近,並且用一生的時間追求。
後來
孟祥斌離開後,整個家都是葉慶華一個人照顧的,雖然在物質上給予女兒孟詩妍的並不多,但是在精神上的教育她是不遺餘力的。
葉慶華很注重對孟詩妍的培養,讓她學習了書法、京劇、小提琴還有國畫。
她覺得女孩子多才才藝能夠讓她積極陽光,懂得感恩之心,女兒也很爭氣,從小就成績良好,聽話又乖巧。在班裡一直都是名列前茅,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丈夫犧牲以後,葉慶華曾經接到丈夫生前贊助的美華兩姐妹的聯繫人沈家保的電話,詢問道最近怎麼不見葉慶華和孟祥斌兩個人。
葉慶華詢問了兩姐妹的地址後,接過了丈夫資助的接力棒,這十年來葉慶華一共資助了十幾個孩子,幫助他們實現上大學的夢想。
孟祥斌的家裡出了好幾位烈士,在他犧牲以後,葉慶華就積極投身宣傳烈士文化的事業中。
她主動和軍區、地方武裝的領導一起慰問那些退伍老兵,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舞,讓他們知道國家和百姓並沒有忘記他們的貢獻。
英雄雖已逝,情懷卻永存。孟祥斌留下的精神一直溫暖著這個城市,他像夜空中璀璨的一顆明星,照耀著那些前行的路人。
他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的,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是我們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