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最巍峨的雪山上,開出一朵最嬌豔的花。他出生於偏遠山區的特困家庭裡。貧困對於他來說已是常態,他遇到的考驗遠遠不止是這一點。
12歲挑起家庭的重擔,20歲把全家人帶到自己學習的城市,生活的艱辛都壓在了他身上。
30歲,他沖在公益事業的前端,攜手創立的孝基金,幫助無數困難家庭。人們都說世事之路蜿蜒崎嶇,有人乘著越野車疾馳而過,而他赤足走來,卻依舊洋溢著赤忱與真心。
(一)命運被刻滿了劃痕
1983年,楊懷保出生在陝西省漢中市的一個貧困縣裡。也許從他出生這一刻命運便被刻滿了劃痕。
母親身體不好,家裡積蓄不多,自懂事以來他幾乎沒有看見過爸媽穿過新衣服,給爸媽買件新衣服的願望種子在他心裡深根發芽。他每次放學後會跑到 山上挖藥材去賣。
幹家務、照顧弟弟、挖藥材,還有學習,這就是整個童年。好在他從來沒覺得自己過得有多不好,在學習上,他積極進取,從未落下功課;生活上,懂事的幫父母分擔。
積極樂觀——這是他十二歲之前的人生態度。也是這一年,他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個重大的考驗。
彼時的楊懷保怎麼也沒想到,疾病會突然降臨到這個貧寒的家庭。 母親身患重病,父親不得不四處籌錢,幸運的是終於籌夠醫藥費,父親帶著母親前往西安進行了治療。
但術後恢復治療又是一筆巨額開銷,此時這個處於風雨中的小家庭不得不做出權衡:要治病,就需要繼續四處籌錢,兩個還在孩子上學,家裡只有父親一個勞動力;不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母親,留著一條命卻再也沒有勞動能力,醫藥費開銷也同樣壓過來。
無論如何抉擇,困難都不給人喘息的機會。拖著是他們唯一的方法,但可這並不是長久之事。 家裡只有一個勞動力,術後的後遺癥,醫藥費,哪一件都對這個家庭來說是一個大問題。
(二)頂樑柱倒下了
父親去建築工地打工,楊保懷懂事的包攬了家裡所有大小事務,包括照顧母親和弟弟,這個時候的他,往返奔波於家和學校之間。此時他尚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小小的肩膀撐起了半個家庭。
災難永不吝惜對這個家庭的考驗。在他念初二這一年, 父親在建築工地不幸受了傷。同樣因為沒錢治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從此喪失了勞動力。
對他來說,這一次遠不像上次那樣,家裡最後一根頂樑柱也倒下了,如何撐起這個家,這讓年幼的他十分焦慮不安。
2002年的那個暑假他一生難忘,媽媽病情復發躺在家裡沒錢治療,爸爸腿受重傷在家無錢醫治,8歲的弟弟在家嗷嗷待哺。
古人都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三十歲的人必須得心智獨立,時刻保持自己的本心;四十歲的人面對抉擇時不為難,面對復雜的問題看得透;五十歲的人能夠知曉天意。
楊懷保的心智早已超越了許多四十歲的,甚至是五十歲的人。
對挑起大任這件事上他絲毫沒有顯露出猶豫。
於是他在所有放假的時間裡輾轉於各種各樣的兼職裡。即將步入高三的他,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小房子,陪父親做康復治療,照顧家人。
沒有跟很多高三生一樣被禁錮在學習的壓力中,他根本沒有時間去沉浸在學習的低迷狀態。對他來說,學習就像吃了一塊蛋糕,可以忘記之前所有的不開心。
(三)埋下一顆小小的種子
沉浸在學習中,可以忘記身處的環境,忘記下一秒他還需要做家務,籌畫家裡的開銷。
高三結束,他沒跟同學放肆地慶祝高中時代逝去,也沒在家大睡幾天幾夜,而是馬不停蹄地背上大包小包踏上打工的路。
從家鄉的小縣城到漢中市再到西安。凡是有可以工作的機會,他一個都不放過,挨個去問飯店要不要洗碗工,建築工地需不需要幫工。 這對於一個未滿18歲的孩子來說,顯得格外艱難。未滿18歲的勞動力,很多老闆都不願意收。一連半個月,他都沒找到工作。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