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 Anita(PG)
娛樂性/藝術性
劇情:4歲在荔園登台的小歌手,後來成為風靡亞洲的百變舞台女王。梅艷芳的40載人生中經歷多少艱辛,付出多少犧牲?星光背後,她的感情生活,對工作的熱愛,對朋友以至對香港的情義,成就了她那「香港的女兒」無可替代的位置。
王丹妮(右)和古天樂分別扮演梅艷芳和形象設計師劉培基。
影評:《梅艷芳》在各地上映後,評語兩極,就跟其他電影一樣,無法滿足所有人。片中一些情節,以及避開沒拍的人物與事跡遭人詬病,但也有人被感動得在戲院流涕。我是後者。
燈一暗,戲開演,時光旅行開啟,先迎來一陣暖風,風中吹過幾幀從前,隨風來到梅艷芳的童年,看看她登台的最初,渾然天成的才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音域,與梅愛芳的姐妹情深,以及參加新秀歌唱大賽後展開星途的過程。開場敘事快若走馬燈,點到為止,卻是正確的安排,否則故事講三天兩夜都講不完。
穿透銀幕的,是濃濃的情感與情懷,不僅因仍記憶猶新的梅姐事跡,也因「香港的女兒」與香港緊緊相依,透過懷舊場景,回味上世紀70、80年代到千禧年初的香港,以及香港娛樂圈最輝煌的時期。
香港安樂影片聯同金像獎團隊籌備七年製作了這部傳記片,將梅艷芳的傳奇一生重現觀眾眼前。從一開始,這就是一部非常難拍的電影。選角不易,取材是難題,傳記初衷與戲劇張力不得失衡,過於平鋪直敘像紀錄片,加鹽加醋容易失實。外界對電影的關注度超級高,導演梁樂民與團隊的壓力應該很大。
顯著篇幅留給情史
老實說,我以為會看到一場災難,下意識帶著挑毛病的心觀片,結果比我想像的好太多。《梅艷芳》是一部好看的劇情片,蘊含親情、愛情、友情、紛爭、情懷,專業精神和舞台表演等元素,有動有靜,相當豐富。
梅艷芳與姐姐梅愛芳(右,廖子妤飾)在片中展現深厚情感。
觀眾喜歡看愛情故事,顯著的電影篇幅留給梅姐情史,聚焦她與近藤真彥(片里改名為「後藤夕輝」)的浪漫悽美,以及她在「卡拉OK掌摑事件」後,與楊祐寧飾演的林國斌(片中名「Ben」)在泰國相伴的日子。
梅姐與「後藤夕輝」的感情拍得唯美,提到他非常照顧梅姐,最終如苦命鴛鴦被迫分開。現實中,近藤真彥早已跟「渣男」掛鉤,不少觀眾因此不滿他被電影洗白了。扮演他的日本演員中島步顏值也高,若不知頭尾,單看電影會覺得「後藤夕輝」是帥氣好男人。我也想看梅姐與趙文卓的那一段情,可惜片中沒有。
熱愛舞台,用生命證明
逼出我的眼淚的,是梅姐對舞台的熱愛,那份愛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用生命來證明。梅姐穿上婚紗,走上紅磡舞台的告別畫面,至今歷歷在目,電影將這場戲還原得不錯。
劉俊謙在《梅艷芳》扮演張國榮,外形不像,但動作過關。
戲裡也上演梅姐的其他舞台經典秀,包括穿上戰衣演出《壞女孩》,也可聽到《女人花》《夕陽之歌》等金曲。拍攝團隊將真實的梅姐畫面穿插表演畫面中,歌聲方面,導演從好萊塢片《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得到啟發,將梅姐的原聲,扮演梅姐的王丹妮原聲加幕後代唱三把聲音混為一體。另,也還原經典港片《胭脂扣》《審死官》的拍攝畫面。
銀幕新人王丹妮表現不錯,神韻在,感覺在,真有幾分像。她將梅姐入行初期詮釋得蠻好的,到了後期,天后磁場不太足,演出較表面。扮演「哥哥」張國榮的劉俊謙,樣子不像哥哥,但抓到一些小動作,尚可過關。我喜歡古天樂扮演的形象設計師兼梅姐的恩師劉培基,詮釋得淡而有味。
能看粵語原音版本當然最好,沒有的話,就聽聽裡頭的粵語歌過過癮。此片讓人想再一次回味梅艷芳,或許會讓不熟悉她的年輕觀眾更想了解她,也算達成電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