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女性在成為婆家的一員後,往往會敏感地察覺到家庭內部的平衡問題,有時會感覺到公婆對待子女的態度似乎難以完全平等。
但實際上,這背後往往蘊含著更為樸素的人際交往原則——感情的交流是相互的,老一輩人通常會自然而然地傾向於那些給予他們更多關心與溫暖的家庭成員。
這並非刻意的偏袒,而是一種基於情感反饋的本能反應。就像生活中常見的那樣,誰在日常點滴中傾注了更多愛與關懷,往往就能收穫更多的親近與照顧。
6月13日,湖南,一則女子買房吐槽公公給5000,轉手給小叔子20萬,丈夫心酸回懟的消息走紅網絡。網友說,丈夫門兒清。
畫面中,女子得知小叔子買房,公公給了20萬,想到當年他們買房,公公才給5000塊,心裡很不平衡,直接氣炸。
找到丈夫理論,試圖讓丈夫去討個公道,「同樣是兒子,一碗水端不平,我們買房才給5000,你弟弟買房給20萬,也太偏心了!」
「你想知道為什麼嗎?」
「我不清楚,我就知道他們偏心!」
「上個月我爸生病住院,我讓你去照顧一段時間,你說,有時間去照顧,還不如去賺錢呢!」
「賺錢不也是為了孝敬他們!」
「那你給了多少錢?一分錢都沒有給吧?你既不想出力,也不想出錢,你想幹什麼?你知道誰去照顧他們的嗎?是我弟弟!現在弟弟買房,我爸爸給錢不是應該的嗎?」
丈夫的一番話,把女子說得啞口無言!
據丈夫說,剛開始他們結婚的時候,父母除了買房給錢,彩禮錢,辦酒席的錢都是父母給的。
而彩禮和禮金都是媳婦揣到口袋裡。當時父母什麼都沒有說,想著只要兒媳婦能好好生活就行。
現如今弟弟結婚了,弟媳婦沒有要彩禮,父母試圖通過買房子彌補一下。只是沒有說出來罷了。
作為長子,知道父母想儘量一碗水端平,兒媳婦卻小家子氣,只顧著自己眼前的利益。
父母生病,她沒去照顧,連探視都沒有,在付出時,她不跟人家比,在錢財上,斤斤計較。
她糊塗,我不能裝糊塗。所以,才說了一下她。出於對家庭和諧與長遠幸福的考慮,我選擇了以誠懇且建設性的方式與她溝通我的觀察與感受,希望能引導我們共同找到一個更有利於家庭整體福祉的相處之道。
畢竟,家是愛與理解的港灣,通過有效溝通,我相信我們能夠增進理解,攜手克服眼前的難關,讓家庭的小船在風雨中更加堅固。
對於男子的做法,網友紛紛點贊,有網友說,有個如此通情達理的兒子,說明老人教育孩子很成功。
還有網友說,現在很多兒媳婦就是這樣。照顧公婆時,她說,那是你父母,該你去照顧,公婆給錢的時候,她又眼紅了。
甚至網友說,老人只是老了、又不是老糊塗了。誰對他好,他心裡有數。
筆者觀點
不管是愛情還是親情,只有相互奔赴才有意義。
公婆需要照顧時,女子不出錢不出力。不付出,卻想在公婆那裡得到一樣的回報。
老人只是年紀大了,但並不傻。誰對他們好,他們自然對誰好。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