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17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去世。
在溥儀的一生中,曾三次登上皇帝的寶座,卻又三次倉皇的被人趕下來。
終其一生,都生活在牢籠之中,只有最後的十多年時光,溥儀過得還算是愜意,更是寫了自傳《我的前半生》,在出版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而電影《末代皇帝》就是改編於這部自傳,以及溥儀老師莊士敦的著作《紫禁城的黃昏》。
對於溥儀的自傳,有不少影視人都虎視眈眈,他們想要將其翻拍成電視劇,尤其是香港導演李伯祥,但卻被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搶先一步,拿下了版權。
這也讓讓李伯祥放棄了,他的放棄,也導致梁家輝拒演。
當時,溥儀這一角色,貝托魯奇選的是他,但李伯祥對梁家輝有恩,米所以面對貝托魯奇的邀請,梁家輝拒演了。
雖然貝托魯奇是義大利人,但他並沒有完全按照溥儀一生的心思去拍,而是通過對溥儀的理解和認識,去講述他的悲情,從而引起共鳴。
拍攝《末代皇帝》前,貝托魯奇就確立了兩條線,一條是溥儀被慈禧太后臨終前,將其召入宮中,繼承皇位。另一條是溥儀淪落到戰犯管理所,進行勞改。
剛繼承皇位的溥儀,才三歲,什麼都不懂,就連講話都講不明白,但成為皇帝的他,卻被周圍的太監們無限寵溺。
只要他想要幹什麼都可以,而這也是溥儀對皇帝最直接的認識,什麼都不用干。
生活無憂無慮的溥儀,心裡卻很孤獨,因為他就像是被囚禁在皇宮中的囚犯一樣,他走不出紫禁城,皇宮就是他軟禁他的地方,甚至連自己的親生母親都無法相見。
就連他的乳母,在他不知情的時候,也被逐出紫禁城了,雖說身為皇帝,但和他真心說話的人,一個都沒有。
直到莊士敦的出現,這才讓溥儀有了自主意識,莊士敦的到來,不但讓他有了知識,還幫他矯正了視力,帶上了眼鏡,有了老師的溥儀,也想要走出紫禁城,但他卻並沒有能力。
誰能想到,作為皇帝的溥儀,萬人之上的他,卻只是一個渴望母親的孤獨孩子。
在慈禧臨終前,下旨將3歲的溥儀捧上了帝位,這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老師莊士敦的教導下,溥儀竟然對紫禁城開始痛恨起來。後面馮玉祥發動政變,直接將溥儀一眾皇室逐出了紫禁城。
走出紫禁城的那一刻,溥儀竟然有了一絲絲的留念,他心心念念想要走出這扇門,但真正走出後卻發現物是人非,從一個萬人之上的皇帝,轉變成了一個無處容身的人。
就在此時,日本人抓住機會,將溥儀帶到了身邊,在天津給他配置了豪宅,供他奢侈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在日本人的慫恿和遊說下,讓他有了可以東山再起的想法。
對於日本人的狼子野心,隨身大臣、妻子婉容都勸說他,不要過於聽信日本人的話,他們只是利用他去蠶食中國領土。
隨後,日本人帶他去了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就在此時,他以為自己可以跟日本天皇平起平坐,甚至建立起自己的勢力。
但一當溥儀的想法暴露後,日本人直接就撕破臉皮,他毫無辦法。
當他還有鬥志跟日本人斡旋的時候,妻子婉容卻懷孕了,孩子的父親是一位滿洲司機,孩子一出身,就被日本人處死了,就連婉容也被送走了。
看到這一幕,溥儀徹底喪失了理念,他徹底淪為了日本人的工具。
溥儀的一生,都是被囚禁,而他的情感羈絆,也在不斷地被削弱。
第一次被剝奪,是在3歲時,被慈禧太后從母親的懷抱中奪走,讓其繼承了皇位,也讓他走進了囚籠。
而後就是乳母被驅逐,這是他在紫禁城最後的留念,也是對童年的斬殺。最後就是婉容生下孩子,被日本人強行帶走。
每一次的感情被剝奪,導演貝托魯奇都會用門來展示,而這也是渲染溥儀的無能為力,而這也是有著強烈的諷刺意味。
表面看,他是一個萬人之上的皇帝,所有人都遵從他,但實際上都他連家門都出不去,就連身邊伺候他的太監,都暗自在謀私他的財物。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