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汶川地震丟下學生自先跑的老師「范跑跑」,被網曝後怎樣?

2024-06-21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過後的第七年,一封道歉信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寫信的人是記者吳聰靈,她道歉的對象是十年前在地震中扔下學生,獨自逃跑的老師範美忠。

信中一句話是這樣寫道:

「所以,當你從地震中迷活下來,卻有句話不中聽時,你的生命存在,也被否定。逃生,也成偷生。」

范美忠是個北大歷史系畢業的高材生。地震發生時,他正在都江堰市光亞學校任教。地震發生後,網友針對他作為教師卻拋下學生,獨自逃跑的行為給他起了個更出名的名字——「范跑跑」。

曾經因師德問題而遭到了口誅筆伐,甚至被網曝的范美忠,在收到道歉時並沒有表現出沉冤昭雪的快感。他只是在朋友圈中發了一段話,言辭溫和,表示自己已經收到道歉。

和在被報道後為自己的行為極力辯解的態度不同,現在的范美忠看起來並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事情已經過去14年,依然有疑問困擾著我們:身為人師的范跑跑為什麼會選擇拋下學生逃生?當年被口誅筆伐的他,又為什麼會收到媒體的道歉?他對他的所作所為感到後悔了嗎?

2008年5月12日,這震驚世界的一天是故事的開始。

本能

5月12日下午,范美忠和往常一樣,夾著書來到教室里上課。這時候的他沒有想到,這稀疏平常的一天,會成為包括他在內許多人生命的轉折點。

課上到一半,他正在引導學生分析《紅樓夢》中「託夢」的表現手法時,地面突然顫動了一下。起初他並沒有在意,順勢笑著跟學生科普有關地震的相關知識,安撫他們遇事不要驚慌。

話音未落,窗外傳來拖拉機般的轟鳴,整個教學樓開始劇烈搖晃。桌椅、板凳瞬間移位,頭頂的吊燈相互碰撞。在強烈的震動中,范美忠立馬反應過來,這不是和以前一樣的小地震!這是一場大地震!

求生的本能驅使著他不顧周圍的一切,瘋狂得向樓梯口跑去。此時的范美忠腦子裡只有一個想法:逃命!現在應該逃命!

由於驚慌,加上地面又在不停得晃動。跑到樓梯口時,范美忠摔了一跤,腦袋上破了個口子。他來不及喊痛,連滾帶爬地跑向足球場中央。

還沒等到他喘口氣,地面又傳來一陣劇烈的晃動,足球場旁邊的圍牆瞬間坍塌。范美忠驚魂未定,喘著氣看著四周。他意識到,在災難面前,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輕而易舉得被摧毀。

等到老師學生們陸陸續續地集中到足球場,脫離了危險後的范美忠這時候才發現,他跑的時候沒有帶著學生一起跑。

好在教學樓較為堅固,抗住了八級地震的摧殘,光亞學校的師生無一人傷亡。范美忠在他的學生跑出來後奇怪地問他們:

「你們怎麼這麼遲才出來?」

他的學生們心很大,拍著他的肩膀說:

「有幾個跟你跑了,但我們還沒反應過來,只有鑽到桌子底下,等不震了再跑。」

過了會兒,學生又問:「嘿!你當時怎麼不帶著我們跑啊?」

范美忠聳聳肩:「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最惜命,上次半夜火災我也是最先跑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學生們和他平時關係很好,也沒有放在心上,嘲笑幾聲事情就算過去了。

不多時老師們就開始安撫學生,組織轉移,把他們一個一個送到家長手上。

都江堰是地震重災區,離震中的距離甚至比汶川縣還要近,且隨時都有可能再次發生餘震。范美忠的家住在成都,是個比都江堰安全了很多的地方。

按理說來,經歷了災難之後的范美忠,按照本能反應應該歸家心切,迅速逃離都江堰這個危險的地帶。

但後來,光亞學校的校長卿光亞回憶起地震後的事情時表示,范美忠是最後一個離開學校的老師。

在此期間,他一直和其他老師一起護送著學生回到家人的懷抱中。直到晚上九點過,他才搭乘學生家長的便車返回成都。

回到成都後的十天裡,范美忠一直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屋外的風吹草動,都在地震留下的後遺症下被放大,他無時不刻都處在心驚膽戰之中。

逃生成了那段時間,他最重要的人生課題。於是他提起筆,寫下了他在最初那場地震中的逃生經歷。

在文章中,他這樣寫道:

http://www.dfjb.net███東方金報網█東方金報網「後來我告訴對我感到一定失望的學生說:我是一個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卻不是先人後己勇於犧牲自我的人!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

」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

按下發送鍵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的漩渦里。

道德與責任

這篇名叫《那一刻地動山搖》的文章,詳細地敘寫了范美忠在地震時的心路歷程。

他提到,地震時的逃跑對他來說是本能反應,他也不可能為了救學生而做出無謂的犧牲。作為老師和長者的范美忠認為,在生死關頭拋下責任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

一石激起千層浪,范美忠的言論一出,就立馬遭到了詰責。雖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范美忠對於自己逃跑的辯護,挑動了人們內心的傳統觀念和價值取向。

在前線的報道中,有無數老師在地震發生時,組織學生疏散逃離。還有老師為了保護學生而受傷,甚至犧牲。和他們相對比,范美忠的臨陣脫逃,不顧學生死活的行為高下立見。

有人認為他的言行是在挑戰道德底線,在災難時降低人們的道德追求;

有人能夠理解他的行為,這是面對災難時人的本能,但不能理解他在地震後還宣揚自己拋下學生的思想;

有人說他追求的自由和公正拋棄了人應該有的道德,他在罵偽君子的同時,也是在說自己是真小人……

一時間,所有的譴責都湧向范美忠。一位網友還專門在文章里給他起了個帶有明確諷刺和侮辱意味的名字——「范跑跑」。

很多名人提筆撰文來評價「范跑跑」,批判他在地震中逃跑行為。連他的母校北京大學也曾說:「以有范跑跑這樣的畢業生而感到恥辱。」

後來,他的部分同事和部分家長也站出來,要求光亞學校開除范美忠。他們認為,在地震中逃跑,地震後口出狂言的人不配成為教師。

面對網絡的抨擊和現實的反對,一貫以來都特立獨行,堅持自己言論的范美忠前所未有地迷茫了。在複課前,他跑去問卿校長,自己當時真的不應該跑嗎?

卿校長沒有做明確的答覆,而是將問題留給了他,讓他在日後尋找答案。卿校長還提點了他一句,生死面前,跑是本能,但是其他的行為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在地震中,不僅有譚千秋等令人尊敬的人民教師。還有無數的,千千萬萬的普通教師。

他們在災難到來之前沒有受過任何培訓。面對災難時,他們也是彷徨無助的普通人。

求生,是普通人唯一的,也是最真實的反應。范美忠也是普通人的一員,但他和普通人不同的是:他把事情講了出來,並以「自由」為名為自己辯護。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范美忠認為「教師」是一個拔高了的詞彙,他認為教師沒有犧牲自己去救學生的職業道德。奉獻和犧牲都不是他所追求的品格,他所追求的是自由和公正。

人有自由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力,任何人的任何選擇都應該被公平對待。所以他認為他的逃跑是人性的選擇,是在危險面前的一種很正常的做法,他的行為和言論也不應該受到千夫所指。

這和中國民族傳統的道德觀是相悖的,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出的「捨生取義」道德被他所鄙棄。以自由論自由,這是范美忠遭到譴責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范美忠反擊傳統的言論,探究其童年經歷可見蹤跡。

1977年,范美忠出生在四川省內江市隆昌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裡。農村人收入少,一年到頭只能靠賣豬的兩三百塊錢過活,買些最基本的柴米油鹽。

他的母親軟弱,父親好賭。常常剛殺完豬,他的父親就拿著錢去喝酒去賭博。一家人吃了上頓沒下頓,又不敢和父親理論,讓他把錢拿出來生活。

兄妹5人里,只有最小的范美忠敢站出來指責父親,他希望父親能夠講道理把錢拿出來。而每次等著他的,是父親堅硬的拳頭和無休止的謾罵。

對父權的挑戰讓他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慢慢地,在父親的打罵之下,范美忠習慣於防備,並且質疑任何規定和權威。

上高中後,他的成績並不突出。范美忠認為,所有老師都是在照本宣科,沒有能力教導學生。

他常常不顧校規,逃課去看外面的世界,干自己想乾的事情。日子就在他反抗父親,和質疑老師中慢慢過去。如果他便這樣沉淪下去,那四川可能會多一個農夫,而少一個讀書人。

但是某一天,范美忠突然發現,他會和父親兄長一起被困在這片讓他討厭的土地上。而讀書,是他逃離這片土地唯一的道路。

能聽進去的知識,他就跟著老師走一遍,然後自己鑽研。聽不進去的知識,他就自學。可嘆他天資聰穎,憑著自己的努力,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歷史系。

在這所中國最高的學府中,他以為能夠獲得自己想學的知識,拓展眼界。但是,長期以來的質疑和批判已經使他習慣於藐視一切。

很快,他就不滿足於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認為他們的觀點也不過如此。沒有充足的學習動力,他也就懈怠了下來。

課看著上,考試應付著過,其餘時間全部花在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

等到大學畢業,他拿到了畢業證後,還寫下了當年紅極一時的《點評北大歷史系諸先生》,把不喜歡的老師罵了個遍。

出了社會,講究的就是人情世故。那時候的北大畢業生還是鳳毛麟角,無論到哪兒都很受歡迎,但范美忠就偏偏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他想起這些年來受到的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就是僵化保守,於是他決定去當一名老師改變現狀。

他回到四川,在自貢市曙光中學教歷史。痛恨應試教育的范美忠,沒有按照教科書的知識講課。

他常常講天南海北的故事,並想要從這些故事裡面啟發學生思維,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他也對老教師的教案不屑一顧,說了很多不中聽的話,讓人頗為頭疼。

學生要高考,但老師不講課本。沒過多久,他就收到了很多家長的投訴,校長和教導主任也常常制約他上課的內容。不過一個學期,他就負氣出走,連辭職信都沒有留下。

此後他又去深圳等地面試,當過編輯、寫手,但都不了了之。2004年四處碰壁之下,他又返回四川,進入到了媒體行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談論時政。可惜剛有起色,就因為痛罵一位教育家,刊物被迫解散。

天地之間,竟沒有一片容身之所嗎?顛沛流離之間,天生反骨的范美忠對現實感到了失望。他把熱情寄託給了魯迅,又把生命寄託給了自由主義,期待著有一天能夠獲得真正的伯樂和棲息之地。

沒等多久,他的朋友就將他推薦給了都江堰市光亞學校。這是一所私立學校,學校里的學生不用參加高考,也沒有固定教材。范美忠的任務,就是教學生文學評論和論文寫作。

范美忠信奉的教育模式,在這裡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不用約束自己的觀點,有什麼意見都可以發表。如果覺得這門課沒有用,可以在寢室睡覺,不來上課。

一切都是自由且無拘無束的,他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所有觀點,不用擔心突然被舉報或者被投訴。

他常常去都江堰水利工程看水,在內外兩江喝茶。暴烈的靈魂在這裡得到了撫慰,雖然發表的觀點也時有偏激,但很少有人會來反駁。

范美忠和學生的關係也很不錯,常常以兄弟互稱。在光亞學校的3年里,他結婚生子。甚至會在某一瞬間覺得,日子就這樣過下去也很不錯。但誰也沒想到,2008年,一切都會被打破。

現如今,誰也不知道範美忠當初為什麼要發表那篇備受爭議的文章。而不可否認的是,范美忠因為這篇文章,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重新審視

2008年,在社會輿論影響下,都江堰市教育局吊銷了范美忠的教師資格證。

對此,范美忠並不服氣,他還是秉持著「教師沒有義務以犧牲生命為代價來救學生」的觀點。在地震過後,他多次以綜藝節目為平台,輸出自己的看法。

面對「在地震中,教師應不應該拋下學生」的爭議,在節目中他坦言:《那一刻地動山搖》里的有一部分內容,是他刻意去虛構和誇張化了的表達。

他當時是藉此篇文章為目的,去敘寫災難前的人性,去質疑「崇高」和「宣揚犧牲」的價值。

2008年以前,范美忠是以魯迅為偶像。以筆為刃,去質疑自己在社會中面對的問題。他所倡導的價值觀,也是在西方自由主義思潮中所產生的個人意志和價值的展現。

魯迅

在為自己的辯護中,他將師德與生命的關聯無限拔高,把遵守師德等同於犧牲生命。他以此為由,來諷刺主流社會裡提倡的「英雄」價值,可他忽略了極為重要的一點。

在他所論述的「自由」里,所有人都是以我為先的,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人的本性。

他的成長過程讓他無法相信世界上會有無私的奉獻。他在講趨利避害是人性的同時,也忘了人類和動物除了生理構造的不同,還有人性和獸性的不同。

一個人如果不自私,那就是在作偽。把獸性等同於人性,是利己者宣揚的觀點。

因他的固守己見,「范跑跑」之名成了他一直未能摘下的帽子。

2015年初春,范美忠向光亞學校的卿校長提出了辭職。

卿校長知道,對范美忠來說,光亞學校是避難所也是遇難所。幾年過去,原本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的范美忠,還是沒有從2008年那場文章風波中走出,不斷質疑著自己曾經深信不疑的觀念。

雖然范美忠提離職時情緒是不穩定的,但卿校長還是批了他的辭職信。路總是需要自己去走的,范美忠或許有一天能夠大徹大悟。

此次辭職後,范美忠便向開始向中古哲學領域深耕,希望尋找出路。

時過境遷,2015年,范美忠收到了當年報道他的記者吳聰靈的道歉。此時的他已在《莊子》里變得相對平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說他已經不在意社會會不會道歉。相比於道歉,他認為人和自己的對話更重要。

他也從旁人的視角,談了他們對「范跑跑」一事的看法。這個自傲的人不好意思明說,旁敲側擊地表示自己對曾經的言行感到了一些後悔。

同時,他也還在堅持著自己的教育觀念,和對教師職責的態度。他和妻子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辦了一所開放式的學校。以廢棄的農家樂為教室,給不願意去學校的學生提供另外的學習場所。

范美忠還是在講文學,他從古今中外挑選出適合的作品,帶領不同年齡的學生品味賞析。閒暇之餘,他也在網絡上進行講課,講曾經對他影響頗大的魯迅和莊子。雖然聽的人也沒幾個,但他還是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

從採訪他的視頻評論和彈幕里可以看出,人們對於他的觀點,依然抱有不同的見解。但總體來說,對他的評價都溫和了許多。

大部分雖不認同他的做法,但都選擇了聽一聽的他的觀點。還有一部分,在思考范美忠對現行教育和道德的批判。社會在包容範美忠的同時,也在反省對范美忠一味的指責。

2022年,我們再回頭來看范美忠事件,就會發現不論思想高低,行為評判。從性格來說,他是一個很真實的人,也是一個很執拗的人。

年少輕狂時,面對抨擊和網曝,他不斷寫文章、上電視來輸出和維護自己的觀點。如今他尋尋覓覓,從西方文化回到了曾經所鄙棄的傳統文化的懷抱,在早年那個浮躁的思想基礎上,更深刻了一步。

從范美忠到「范跑跑」,又從「范跑跑」到范美忠。輿論施加在他身上的符號,隨著一篇道歉復歸於零,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認同當時他的「逃跑」行為在國難背景下是值得提倡或者拿出來宣揚的。

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在我們的社會裡,從來不缺為了他人和理想而獻身的人。

西方先哲蘇格拉底,可以為了所堅守的正義從容赴死;法國大革命的自由主義者,可以為了他人的自由犧牲自己;五四運動里的年輕人,用鮮血警醒了國民,震動了當局;更不用說在抗日戰場上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

抗日戰爭

「犧牲」和「奉獻」,從來都不是一種被拔高了的美德,它存在在我們每個人對美好的追求里。

只不過在數年的文化包容下,如今的社會群眾已經開始能夠接受了不完美和不理性的人性,願意在這思潮激盪的社會中嘗試著聽取各方觀點,在認清自己的前提下去做對的美好的事情。

這是一種在清醒認識到人性不夠完美的前提下,仍選擇直面自己的怯懦,追尋美好品德的勇氣。

對此,各位讀者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圖文萬粉激勵計劃#


相关文章

  • 不惜賣掉7棟房!佛心嬤「10元便當50年不漲」欠錢照樣開,拾荒補菜錢「只為讓窮人吃飽」
  • 婚車迎上喪葬車狹路相逢「互不讓道」,新娘見狀下車一個舉動驚呆眾人:大事不妙
  • 中1億頭獎!烤魷魚老闆嗨到「砸店」客人全傻眼!夜市證實了
  • 「90度鞠躬賣玉蘭花」婆婆烈日下被十幾台車拒絕!他心疼掏100元買,下秒景象超衝擊
  • 國中生「撿到30萬交還失主」堅持不收回禮!4個月後全校師生都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