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學霸夫妻隱居深山27年,富豪同學得知後坦言,你缺錢我給啊

2024-06-21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懷揣著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不惑之年的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八十天後,毅然選擇辭官歸隱,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田園。

而他此舉,也影響了後世數萬儒者。

當現實與理想激烈碰撞、污濁的官場使他們不堪忍受時,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歸隱山水之間。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即使在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也仍是如此。

王青松,北大教授,眾多人眼中的天之驕子,在經受了俗世的紛紛擾擾後,果斷選擇了歸隱山林。

王青松

在那裡,他帶著妻子開墾荒地,自給自足。

遠離現代社會,完全過上了原始的農耕生活。

二十多年,都呆在深山裡,很少和外人接觸,直到一篇報道,將他們的故事展露在世人面前。

王青松

他們究竟為何會選擇放棄體面、優渥的高校教師生活,轉而回到好不容易走出的大山呢?

事業春風得意

回顧王青松的前半生,可以說是順風順水、風光無限。

今年66歲的王青松,老家位於洛陽市新安縣五頭鎮河北村。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他仍舊沒有停止過學習。

那時,農村裡的孩子,放學了之後一般都要回家幫忙幹活,割豬草、放羊、喂豬……等等。

因此,除了上課時間,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時間再複習功課,知識是學著忘著,

幸運的是,上天給予了王青松一個十分聰明的頭腦。

在這樣的情況下,王青松學習的速度總是比別人快,人家兩三天才能學會的知識,他只聽老師將一遍就明白了。

再多努力學一學,便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因此,在讀書時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由於成績優異,小學畢業後,王青松順利升入初中,並且繼續選擇讀高中,畢竟當時高中畢業後就能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進入高中後,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學校里,王青松有了更多的時間學習,他充分發揮了自己記憶速度快、腦子靈活的特點,涉獵廣泛,知識儲備愈加豐富。

此外,在空餘時間他還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儼然是學校里的「紅人」。

後來,信陽地委發布通知,要招收一名機要員,聽說這個消息,王青松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

他匆匆地從洛陽趕往信陽,在那裡參加了選拔。

圖源網絡

憑藉出色的能力,他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在1974年,17歲的王青松成功入職了機要科。

年輕、學習能力強、記憶里強,這些優勢讓王青松在那裡工作起來如魚得水。

工作沒幾年,王青松便被委以重任,以後更是前途一片光明。

可蛟龍向來都是潛於深淵之中、遨於九天之上,又怎麼會一直居於一處呢?

王青松自然也是如此,在機要科雖然工作很順利,可王青松不想要過這樣一眼望到頭的生活。

他還是希望尋求突破,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1977年,停了十年的高考又重新恢復了,這無疑為正在尋找新機會的王青松帶來了一絲曙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高考恢復

於是,他找來了大量相關書籍,在工作之餘潛心學習。

天分再加上努力,他的學習很快便成果顯著。

在1979年,他參加了高考,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學國政系,成了一名北大的本科生。

北京大學

相比於其他學生,他的年紀算得上是「老大哥」了,可這位曾在機要科任職的「老大哥」並沒有什麼「老大哥」的架子。

一下課,他就時常神龍見首不見尾,不過經常可以在圖書館等地見到他。

每次見到他,他都是捧著一本書,坐在角落裡,安靜地看著。

王青松

每次考試,他也都是名列前茅。

四年的時光倏忽而過,王青松很快到了大四,他也不得不開始思考以後的人生。

此時的他,面臨著如今所有的本科畢業生都會面臨的一個重大選擇:是出去工作就業,還是繼續深造?

如果想要工作,憑他北大畢業的學歷,必然也能在北京分配到一個不錯的工作。

不過這個問題對於王青松來說倒不用那麼糾結。

畢竟他已經工作過五年了,如果只是想止步於此,他當初也不會毅然選擇辭職,重新參加高考。

幾乎是沒有過多猶豫,王青松選擇繼續學習。

可是,究竟選什麼專業好呢?是繼續自己的本科專業?還是跨考?

此時的王青松陷入了迷茫,不得思緒的他去求助導師,想尋求他的專業性建議。

最終,經過再三考量,王青松選擇了法律系,當時法律系更好就業,而且發展前景更好一些。

圖源網絡

就這樣,王青松又順利考入了北大法律系,成了一名研究生。

1986年,王青松即將畢業,由於在校時一直成績優異,他受到了母校的挽留,而這次他也沒有猶豫,選擇留在北大任教。

至此,王青松擁有了身份、地位,還有財富,生活一帆風順。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國內興起了氣功熱,人們都追求健身養生,王青松也受到這股浪潮影響,沉迷其中。

氣功熱

他本來就出身農村,原始自然的風光、農村鄉間那恬淡的生活,都給他以深刻的影響。

除此之外,他還閱讀了許多古今中外的相關書籍,過目不忘的本領加上知識儲備,讓他很快小有所成。

看到氣功養生如此受人推崇,王青松敏銳地發現了新的機會。

他不再只沉浸於現在兩點一線的生活,向學校報備後,他開始在社會上開設課程,專門講述養生方面的知識。

王青松

他講的課專業而又生動,貼近現實生活,讓人淺顯易懂,再加上北大教授的頭銜,讓他的課很快爆火。

即使一節課收費10元,也有很多人慕名前來,幾乎每節課都爆滿,有時候門票賣完了,沒有座位了,可人們就算是站著也要來聽他講一節。

短短一兩年之間,聽他課的學生就達到了百萬人之多,他們都是王青松的忠實粉絲,當然,王青松也掙得盆滿缽滿。

而他沒有想到,在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他的愛情也悄然來臨。

愛情水到渠成

張梅也是北大的一名老師,比王青松小12歲。

張梅

她對養生也十分的感興趣,當時聽說有王青松的課程十分火爆,而且對方還是同事,懷著好奇的心,她也報名參加了課程。

每次她都坐在第一排,帶著筆記本,上面寫得滿滿當當,而且每次聽課時,她都很積極地提問或者回答問題。

時間久了,王青松自然也注意到了這樣的一位學生。

在講座正式開始之前,或者是中間休息的間隙,他們都會攀談幾句。

得知兩人竟然是同事後,王青松感到很吃驚,沒想到這個課能這麼火。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但是除此之外,他們並沒有過多的交流。

一個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認識的人數以萬計,倒也沒必要跟每個人都很熟稔,再說了,等以後不講這個課了,也就沒什麼太大的聯繫了。

可是有時候人的緣分就是這麼奇妙。

一次,講完課後,天下起了雨,王青松就選擇直接坐車回學校。

圖源網絡

在離學校還有一兩站距離的時候,車子爆胎了,停在了路邊。

當時正值晚高峰,車上都擠滿了下班回家的人,即使等著下一趟車來,也很難坐上車。

想著就剩一兩站了,王青松便選擇步行回去,剛好他也帶了傘。

剛走沒多遠,一個人用包擋著頭,急匆匆地跑了過去,王青松感覺有些熟悉,仔細一看,原來是張梅。

這樣淋回去肯定是要生病的。

於是他急忙追了上去,叫住張梅,和她一起撐傘回去。

張梅

離學校雖然不遠了,畢竟還差一截路,張梅便也沒有推辭,和王青松共撐一個傘回了學校。

雖然之前聊過一些,但是第一次兩人單獨在一起,還這麼近,兩個人都難免有些尷尬、緊張。

為了緩解氣氛,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慢慢地便也熟了起來。

往日裡步行要走快一個小時的路程,他們卻感覺像是只過了十幾分鐘。

到學校後,王青松把張梅送到了她的住處,張梅也留下了王青松的聯繫方式,約定下次請他吃飯。

本來以為只是客套,過段時間就慢慢被人淡忘了。

可沒想到沒過幾天,張梅突然聯繫王青松,說附近新開了一家店,請他吃飯,感謝他那天送她回來。

王青松雖然也感到有些意外,但是很快就反應了過來,高興地應約了。

這次的氣氛比上次融洽得多,他們暢聊養生方面的知識,並慢慢牽扯到各自的生活。

飯後,伴著日落時分的餘暉,兩人一起散步回校。

北大附近的路邊

張梅的開朗大方讓王青松不禁有些心動,和她在一起感覺很輕鬆,他一直忙於學習和工作,已經許久沒有這樣放鬆過了。

而張梅也被王青松的博學多識吸引了,而且他見多識廣,說話總是風趣幽默。

有時人和人之間,自是不必多言,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便已經明白,

之後,兩人心照不宣,常常一起吃飯、探究學術。

王青松講座時,張梅依舊坐在第一排,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仔細聆聽他說的話,閒暇時兩人還是在一起聊天,只是此時的心境已經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相處了半年多後,兩個人確定了關係,後來順利地結了婚。

現在,王青松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已經十分美滿了。

可是越到頂峰,就越覺得空虛。

身處繁華浮躁的名利場,就愈加懷念曾經那些簡單的美好。

王青松雖然在事業的選擇上一直很有把握,決斷果敢,可是農村出身的他越來越懷念以前在鄉間地頭的生活。

王青松

當時從信陽跑到北京來上大學,滿身鄉土氣息的他和這個城市、周遭的同學都格格不入。

雖然後來慢慢地融入了進來,但是後來接踵而來的挫折,使他再次產生了回到鄉間的念頭。

他的養生課開了幾年後,慢慢地也遇到了瓶頸,畢竟他也不是專門研究那個的,所知道的,講了那麼幾年,也沒有什麼新的內容了。

而且人們越來越注重經濟收益,來聽養生講座的人也日趨減少,他的課堂從一票難求變得門可羅雀。

而王青松也向來不是能安穩於現狀的人,他希望能夠繼續深造學習,充實自我。

能夠解決人的思想的困頓的,是哲學。

在哲學上深造,也許就能幫他解答困惑自己這麼久的問題,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找到平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當時著名的哲學大師湯一介就在北大擔任博士生導師,於是他再次開始了自學考博之路,想要考取湯一介大師門下的博士生。

湯一介

刻苦的學習,再輔以多年來積澱的底蘊和天生的好頭腦,他毫不意外地考到了第一名。

但是,即便單科和總分都是第一,學校卻並沒有錄取他。

這是他第一次遇到挫折,可是,卻成了他之後人生中挫折的開始。

仿佛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他好像故意要磨一磨這個天之驕子的傲氣,曾經給予你的,從今天起都要一一收回。

跨考哲學系落榜後,他又轉而考了法律系,這是自己研究生學的專業,而且自己還是老師。

結果依舊是——不予錄取。

接二連三的挫折使他無法接受,他想不明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這時,曾在他內心多次悸動的那個「桃源夢」又一次蠢蠢欲動。

走吧,離開吧,去找自己的桃花源。

隱居世外桃源

於是,在1995年,王青松搬到了北京與河北交界附近的山區,租地10畝。

王青松

不上課時,王青松就在那裡耕地種樹,遠離城市,仿佛能夠使他的心靈得到寧靜和慰藉。

他越來越不想離開,不想離開自己的「桃花源」,去到那浮躁喧囂的城市裡。

他的妻子也是如此。

她在那裡教學幾年,每次評職稱時,本以為這次肯定到她了,可是次次都是失望,評了五年,她都沒有評上講師。

而且城市的生活使她感到不適。

於是,在1998年,她毅然從北大辭職,專心留在那大山之間的土地上。

兩年後,王青松也脫離了北大,夫妻二人終於過上了嚮往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說:「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既然與世俗格格不入,不如斷絕來往。

一次在放羊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處地方,覺得那裡十分適合今後隱居,便花了二十萬租了下來,租期五十年。

之後,王青松和張梅就幾乎完全和外界斷絕了關係,一心撲在了建設自己的桃花源上。

張梅

二十多年來,張梅只外出過兩次,由於有些東西無法自己生產,需要採買,王青松每個月會出去一次。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幾乎不外人接觸,自己開墾荒地,種各種糧食。

為了吃上新鮮的水果,他們還種了桃樹、梨樹、葡萄樹、棗樹……凡是當地氣候適合的,他們幾乎都種了。

其實之前,他們是打算在洛陽老家歸隱。

在1993年到1995年間,他們多次返回老家,蓋房子、種地、租鋪子,甚至蓋房子用的磚瓦,他們都嚴格篩選。

由於對當時設計的那套房子非常滿意,後來他們還專門請人在新隱居地河北那邊,蓋了一模一樣的房子。

在他們的理念中,外面的空氣太污濁了,用那些化學製品、工業製品,會對那裡的環境造成影響。

因此除了食鹽無法自制外,他們堅持一切都自己製作。

洗衣粉、肥皂、牙膏,用草木灰、皂莢、鹽水等替代;筷子是用秸稈制的一次性筷子。

剛進山時晚上點蠟燭,後來用一種太陽能燈,這種燈白天曬太陽充電,充一次能連續用兩個晚上……

種的作物需要施肥,他們便養馬、養牛、養騾子、喂雞等。

他養了20多頭牛、2頭騾子、1頭驢、3頭豬、200多隻羊、若干雞鴨貓狗。

牛、羊主要是為了給土地施肥,騾子耕地,雞下蛋,牛、羊、豬吃一些糧食。

這樣便構成了一個天然的生態鏈,他堅持土地上的一切產出都是綠色純天然的。

後來隨著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兩個人也忙不過來,他們只好從外面請來幫工。

王青松和請來的幫工們

但是,這些幫工畢竟是外面來的,身上帶著外面的氣息、塵土和細菌。

為了防止山間清新自然的空氣受到污損,當天幹完活後,這些工人不能留宿在山裡。

汽車之類更是不必說,是絕對不允許進去的,因此各種物資都是汽車送到山外,然後王青松和工人們一點一點用扁擔挑回來的。

王青松把東西挑回去

即使是家人來看望他們,給他們送東西,他們也不允許進入到他們的房子之中,更不要提留在那裡吃飯。

2002年,張梅懷孕,因為擔心受到外面空氣的污染,他們選擇了自己在家接生。

也沒有找有經驗的婦女,全靠王青松自己看書學習,然後兩人就這樣把孩子生了下來。

小宇自小就這樣隨著父母生活在山上,除了來的幫工,幾乎沒怎麼接觸外人。

隨著小宇慢慢長大,也到了上學的年紀,這可難不住身為北大教授的夫妻二人。

王青松和兒子小宇

他們找來教材,為小宇一對一講課。

因為講課的進度都是專門一對一的,所以小宇的學習進度甚至比外面同齡的孩子還要快一些。

而且他半天學習,半天出去放養,滿山坡地跑,身體也格外壯實。

小宇第一次見到照相機

他們還很重視國學教育,因此小宇自小就會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等國學經典。

不過,又有兩個問題擺在夫妻兩個面前,第一就是兒子的未來,雖然在山裡這些年小宇也一直在接受教育,可是長時間與世隔絕,對於他的未來不一定好。

而且他年紀越來越大,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不能讓他一輩子也這樣留在山裡。

第二個是經濟問題,這些年他們的積蓄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在山裡的這些年,幾乎是沒有什麼收入的。

為了維持日常運轉,他們每年還要支出一大筆費用,這也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因此,經過再三考慮,他們決定暫時回到現實社會,離開自己辛苦經營的桃源。

離開,也是為了更好地歸來。

他們曾經北大的同學,如今已身價過億的富豪,在聽說了他們的事跡後,千里迢迢趕來山中。

看到他們的生活環境,還有他們由於長時間在田間勞作而飽經風霜的臉,當即便痛哭起來,直言道:「老同學,你缺錢跟我說啊,我給。」

在面臨人生困境,不願與之周旋妥協時,王青松毅然決定放下一切,追尋自己心中的凈土。

王青松

但我們大部分人,雖然抱怨著生活的不易,關係的複雜,卻仍沒放棄過,努力掙扎著向前。

身處俗世,我們都是俗人,也許無法理解王青松和張梅的選擇,沒有像他們這樣拋下一切的勇氣。

但是明知前路艱難,也堅定地選擇過完自己的俗生,又何嘗不是一種勇敢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大家的認可是我們持續創作的不竭動力!#圖文萬粉激勵計劃#


相关文章

  • 不惜賣掉7棟房!佛心嬤「10元便當50年不漲」欠錢照樣開,拾荒補菜錢「只為讓窮人吃飽」
  • 婚車迎上喪葬車狹路相逢「互不讓道」,新娘見狀下車一個舉動驚呆眾人:大事不妙
  • 中1億頭獎!烤魷魚老闆嗨到「砸店」客人全傻眼!夜市證實了
  • 「90度鞠躬賣玉蘭花」婆婆烈日下被十幾台車拒絕!他心疼掏100元買,下秒景象超衝擊
  • 國中生「撿到30萬交還失主」堅持不收回禮!4個月後全校師生都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