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春節前夕,河南洛陽發生了一樁大案,經過警方查證,村民方興慶有走私文物的重大嫌疑。
這可把方家人嚇壞了,一群警察衝進門就帶走了人,他們一頭霧水,方興慶一輩子清清白白,怎麼會犯罪呢?
我國明令禁止走私文物,這可不是小事,搞不好就要面臨5年至10年不等的刑罰,若是情節嚴重,恐怕餘生都要在鐵柵欄內度過。
審訊室內的方興慶有些迷糊,他說道:「我只是一個仿製青銅器的匠人,在集市上都當工藝品賣了,也告訴了顧客都是仿製品。」
警方核實後確實沒問題,方興慶這才知道,原來前段時間一位顧客從他手裡購買了一批青銅器,結果轉身他就聯繫了境外買家。
他抱著僥倖心理準備從上海出發,沒曾想過安檢時被抓獲了,他慌慌張張的說道:「這些都是假的!假的!」
經過專家的鑑定,這批青銅器確實是仿造的,只不過工藝令人敬佩,若不是仔細觀察,很難分辨出真偽。
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後,方興慶完好無損的回到了家,這次經歷也讓他的名聲四起,吸引來了不少學徒。
自此之後,還是常常有人舉報煙澗村的方興慶在「造假」,但警方卻連連擺手:沒辦法,他沒違法。
殊不知,方興慶這個樸實無華的農村老漢,竟憑藉一己之力,帶領著全村人發家致富,年收入高達1.6億。
他是如何做到「以假亂真」的呢?又是如何與青銅器結緣的?
煙澗村享有「世界高仿古銅器第一村」的美譽,無論是各個朝代的文物,方興慶及其村民們都能打造的「以假亂真」。
整個村子裡共有3500餘名村民,而鑄造青銅器的人員就有近2000人,遠遠超過了村子總人口的一半。
經由煙澗村鑄造的青銅器已經被20多家博物館收藏,甚至遠銷海內外,在德日美等國家更是供不應求的「上等寶物」。
這些成就都離不開方興慶的鑄銅手藝,若不是他年少時的熱愛與堅持,也不會有今日的「青銅第一村」。
方興慶出生於1942年,在那個年代,百姓們還過著食不果腹的苦日子,為了討一口吃的,誰也不敢有一日懈怠。
方家人也不例外,為了生計不辭勞苦,年幼的方興慶看著父母勞累,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但凡能幫上忙的,他絕不拖沓。
家裡的木桌壞了,他輕輕鬆鬆就能修好,要是幹活的鋤頭鬆了,他三兩下就固定結實了,即便是鍋具漏了,他也能輕而易舉的補好。
漸漸地,修家具成了他手到擒來的事情,方興慶覺得沒有了意思,便自己琢磨著做一些新鮮玩意兒。
父母原本還想著兒子能有門手藝也挺好,可誰知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補鍋、造器具的痴迷到了忘我的地步。
經常不出門也就算了,可他忙起來連飯也不吃,幾年下來沒賺到錢,倒是將父母的老底都兜的差不多了。
眼瞅著方興慶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了,家裡人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反倒是他一點也不著急,依舊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鄰里街坊接連給他說媒,總算談下了一個孝順懂事的好姑娘,父母這心裡的石頭也落下了,誰成想,兒子好像專門給自己作對似的,成天讓兒媳生氣。
仔細一問原因這才知道,方興慶的毛病一點沒改,每天不是對著歷史書籍翻來翻去,就是研究他那堆「破銅爛鐵」。
家裡人都覺得方興慶要麼就是懶得幹活,要麼就是走火入魔,總之就是在虛度光陰,可妻子也沒有辦法,只能幹著急。
直到1963年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方家人的看法,也讓方興慶的人生徹底逆轉,從無名小卒到名滿天下。
一個平常的日子,方興慶偶然獲得了一面銅鏡,雖然已經銹跡斑斑,但不難看出,這是貨真價實的古玩。
美中不足的是,這面銅鏡背後有一處破損,他連連感嘆:「真是可惜了這塊精緻的銅鏡。」不過他又轉念一想,何不動手試著修補修補。
修補銅器和修補鍋具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首先二者的價值肯定不同,再者,銅器的鑄造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更多的精力。
街面上的銅器一般為金黃色和紅色,這也是銅器的原始色彩,而古代銅器在地底下掩埋了漫長歲月,經過氧氣、泥土等雜質的侵蝕以及環境因素摻雜到一起,形成了銅銹,這才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青銅器」。
若是簡單的紅銅器,只需要簡單的工具即可完成,但想做出和青銅成色一樣的器具,不僅要加入錫、鉛等化等金屬,還要多一項「做舊」工序。
為了修好銅鏡,方興慶可沒少下功夫,又是大量尋找古書籍,又是大量實驗,還要買一些專業的工具,他還專門請教了鑄銅師傅。
學習鑄銅手藝對方興慶而言不在話下,況且他早就練就了精湛的修補技術,最難的關卡正是如何做舊。
修補銅鏡的那段時間,方興慶的妻子整天生悶氣,而他也不管不顧的,根本不去安慰妻子,依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一段時間下來,方興慶都不知道毀掉了多少銅器,銅銹是研究出來了,只是想要修補的地方在短時間內變綠,讓他犯了難。
方興慶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銅器埋在了地里,等半個月後他再拿出來時,這銅鏡還真變綠了。
這一刻他就如同手捧千金,樂的合不攏嘴,立馬將銅鏡拿到文物局鑑定,他想看看專家們能不能看出修補的痕跡。
結果真如他所料,鑑定專家沒有看出破損,反而驚呼這就是古董,這讓方興慶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興趣愛好。
此後的日子裡,方興慶更加痴迷於打造青銅器了,一有空就去遊覽各地的博物館,閱覽了各類青銅器鑄造書籍。
看著在家操勞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他的心中怎能不愧疚,方興慶隨即照著書本仿造了一批青銅器拿到了古玩市場上。
誰料,他攤兒前的顧客絡繹不絕,更有人拿出了200元購買青銅器,在六七十年代,200元相當於普通農民勞作一整天的收入。
方興慶兜里揣著這筆巨款興高采烈的回了家,妻子也驚訝不已,對著燈光一遍又一遍的檢查真偽,生怕丈夫被人騙了。
至此之後,妻子再也沒有阻撓丈夫鑄造銅器了,而方興慶也有了明確的目標,他要鑄造更多的青銅器去賣,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可是憑藉他一個人的力量又能鑄造多少青銅器呢?方興慶也絲毫不吝嗇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他人,隨即拉上了幾個親友一起鑄造。
此時的他從還沒想到自己會憑藉仿造青銅器白手起家,也沒想到自己竟會一舉成名,帶領全村人發家致富。
有了人手後,方興慶就開始尋找一些簡單易學的青銅器,從最小的銅錢入手,讓每個人都能夠獨當一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備料、制模、做范、制芯、澆鑄以及打磨修整,每一環節他都能做到精細入微,這也使得他的生意越來越好。
沒多久,方興慶鑄造青銅器的事兒就傳遍了十里八鄉,引來了不少外地人的圍觀,麻煩也隨之而來。
來買青銅器的人形形色色,指不定藏著什麼不法分子,這還真讓方興慶碰上了,儘管他不斷地提醒這些青銅器都是仿造的工藝品,卻有人故意將其當做「文物」轉賣。
這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段,方興慶被警察帶去問話,這次特殊的經歷讓他漲了見識,唯有遵紀守法,才能將產業做大做強。
他明白光是嘴上說仿造品沒用,得在青銅器上刻上「仿造」的字眼,這樣一來便為自己洗脫了嫌棄,還避免了鑽空子的二手販子。
這次「進局子」也算是好事,最起碼更多的人知道了方興慶,也知道他能將青銅器「一比一」的仿造出來,最重要的是能賺到錢。
一傳十十傳百,每天上門造訪的村民逐漸增多,他們都畢恭畢敬的想要討些手藝,並說自己會支付學費。
方興慶性格雖然執拗,但心底善良,但凡是上門求教的學徒,他都沒有收一分錢,毫無保留的教授著鑄銅手藝。
他的夢想變了,不單單是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他要讓村民都過上好日子,讓這門手藝流傳下去。
最開始,大家都在院子裡學習技術,慢慢的有了更大的場地,緊接著,方興慶開了工廠,開始大批量的製造青銅器。
千餘人的村子裡鑄銅的人家不斷增多,截止1995年,15戶村民聯合開了一家大型工廠,並有大學生參與進來學習指導。
方興慶的手藝加上高材生的新點子,又有了全新的現代化工業,在一些工序上省下了時間,提升了成本,收益自然是節節高。
經濟寬裕了之後,方興慶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遍更多的博物館,閱覽更多的相關書籍,繼續學習研究,鑄造出更精美的青銅器。
曾有專家學者前去查看了方興慶鑄造的銅器,所有人都為之驚嘆,將真假文物放在一起,肉眼根本看不出真偽。
此後,也有很多博物館邀請方興慶修補青銅器,他向來都是笑嘻嘻的接受,不求回報的修補好文物。
一時間,煙澗村鑄造出的青銅器流通到了全國各地,有不少慕名而來的大學生想要加入,他們將最新技術帶入工廠,使得銅器「做舊」的時間縮短到分分鐘。
當然,現代技術的融入也出現了弊端,曾經純手工共鑄造出來的青銅器細膩而精美,更能吸引顧客的眼光。
之所以摻雜現代技術,無疑是為了節約人力,也是為了趕工,這樣一來鑄造出來的青銅器粗糙不堪,銷量明顯下滑。
還有,方興慶的手藝憑藉著口口相傳很難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人們也僅限於「聽說過,沒見過」的地步。
再有,煙澗村雖然靠著鑄銅賺了個金盆滿缽,但想要持續發展、做大做強,就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撐,這些問題刻不容緩。
當然了,當地政府看到煙澗村鑄銅提升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也多次前往村裡了解,並大力支持青銅器的鑄造。
2010年底,一座青銅工藝博物館拔地而起,館內詳細介紹了青銅器的發展,以及鑄銅工藝的解說,便於遊客們了解這座「青銅器之村」。
2011年,煙澗村仿造的青銅器成功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榮譽對於村民們而言無比珍貴,這意味著他們的手藝將得到保護和傳承。
建設了博物館,又獲得了榮譽,下一步自然擴展當地的旅遊業,讓更多遊客親眼看到煙澗村的青銅器,親自體驗鑄銅手藝。
從方興慶一人到全村26家仿造青銅器工廠,整個村子超過一半人都加入了進來,光是2020年一年,村子通過鑄銅凈賺了1.6億,人人都住上了大房子。
如今,提起青銅器就會想到煙澗村,這座傳奇村莊吸引來了大批的記者,人們迫切的想要知道這背後的故事。
而這些榮譽、這些功勞,都多虧了方興慶,多虧了他的堅持,也多虧了他的無私,才得以讓這項手藝發揚光大。
其實,早在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煙澗村就專門鑄造祭祀所用的青銅器,這一帶曾出土過夏代的青銅以及商代的銅鼎,都印證著這裡就是青銅器鑄造的源頭。
時至今日,煙澗村成為了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之村,村子裡個個都是鑄銅大師,遍地都是能工巧匠。
煙澗村沒有停止發展,未來會成為一個綜合性文旅小鎮,結合青銅器的鑄造、文物修復以及交易於一體。
如今,方興慶已經到了頤養天年的年齡,他將家裡的產業都交給了小兒子方頗鋒和兒媳,自己優哉游哉的看著自己的偉業。#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