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天,廣東省廣州市。
「嘶——」
從睡夢中醒來之後,張漢林感覺自己的頭非常疼,就像是挨了一記重擊一般。
睜開眼睛,他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天花板,不停地往鼻子裡鑽的消毒水味道告訴他,這裡是醫院。
用沒有打點滴的那隻手揉了揉腦袋,張漢林環顧了一遍四周,看到旁邊的小桌子上擺著一盤水果,椅子上有個衣服,但沒有人陪護。
張漢林是一個來自重慶的小伙子,這一年剛剛21歲,是廣州一家工廠的工人。一個正值龍精虎猛年齡段的小伙子為什麼會躺在醫院裡面?對於這個問題,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接二連三的昏迷
張漢林醒來前的最後記憶停在了昨天晚上10點多,當時他正和同事們上夜班,還被調侃了「要不要給你介紹女朋友」,他是怎麼回答的,頭部為什麼這麼痛,又是怎麼睡著的,一點印象都沒有。
正在張漢林胡思亂想的時候,病房的門被推開了,同宿舍的同事進來看到他醒來之後,鬆了一口氣,說道:「醒啦?怎麼回事啊你,原本還好好的,突然就摔倒在地上了,把我們都嚇了一跳,錢幫你墊了,好好養著吧。」
「李哥,昨天是不是有人打我啊,感覺我的頭怪疼的。」
「哪有人打你啊,昨天你昏倒得太突然,腦袋撞機器上撞的吧可能,醫生昨天檢查說你身體挺壯實的,沒什麼事,可能是勞累過度導致的昏迷。對了,你爸媽挺擔心的,別忘了給他們打個電話通知一聲。」
當張漢林的父親老張接到兒子打來的電話之後,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對於「勞累過度」的說法,他和妻子也能接受。畢竟自打兒子出生到現在,身體一直都挺壯實的,連感冒都沒怎麼得過,可能就是太累了,因此只是叮囑兒子多補充補充營養,別把自己累著了。
然而老張夫婦沒有想到的是,僅僅過了4個月之後,他突然又接到了一通電話,只聽一個焦急的聲音說道:「張叔,漢林又昏過去啦!」
治不好的「癲癇」
再次從醫院醒來,張漢林的心裡十分的無語。上一次出院後,他的身體沒有一點問題,能吃能喝能幹活,頭也早就不疼了,他也接受了「勞累過度導致昏迷」的說法。
孰料過去了四個月之後,他竟然再次被送到了醫院裡,看著頭上那似曾相識的天花板,張漢林不禁陷入了沉思。
相較於上一次,張漢林好歹記得自己昏迷前在幹什麼。他記得當時應該是在宿舍看書,突然間感覺一陣頭暈目眩,然後兩眼一黑,醒來之後就在醫院了,這一次,他的頭倒是不疼了。醫生還是那句話:「身體健康,勞累過度。」
這一次,老張夫婦可不相信醫生說的話了,第一次昏迷你說勞累過度也就勞累過度了,這咋又來一次呢?他們倆人恨不得飛到廣州去帶兒子去大醫院檢查一番,但家裡實在是走不開,因此只是往廣東寄了一些錢,請同在廣州打工的一個老鄉帶兒子去大醫院檢查一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很快,腦電圖檢查結果就出來了,老兩口得到消息後,整個人都愣住了。醫生的診斷結果是:「癲癇」。
癲癇就是我們老百姓常說的「羊角風」、「羊癲瘋」,之所以會出現癲癇,是因為大腦神經元受到刺激後突發性的異常放電,最終導致出現了大腦功能障礙。
老張夫婦聽到這一噩耗後跟天塌了一般。他們家族從來沒人患過這個病,兒子在家的時候也很健康,這才離開家幾個月啊,怎麼就患上「羊癲瘋」了呢?
老張夫婦就張漢林一個兒子,老兩口都快五十歲了想再要一個也來不及了。眼下能做的也就只有一個了:
「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兒子給治好!」
為了給兒子治病,老張夫婦專門將兒子給接了回來治病,張漢林也在附近的一家餐館裡面,找了個端盤子上菜的工作。在這期間,他表現得和正常人沒什麼兩樣。
老張夫婦滿心以為,兒子是因為積極接受治療才好起來的,然而事實證明,他們真的想多了。
2012年3月的一天,借宿在叔叔家的張漢林和叔叔一家一起吃晚飯,結果剛扒了兩口米飯他突然身體一震,「咣當」一下子昏倒在了桌子上,不管叔叔一家怎麼拍打都沒有反應。
連續三次昏迷,這可不是小事,家人趕緊將張漢林送去了重慶第三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腦外科門診接受治療。
腦外科的安寧副教授得知了張漢林的情況之後,感到很是奇怪。癲癇並不算罕見,一天發病十幾次的病人他都見過,相較而言張漢林這隔很久才發一回病的都算比較輕的了。問題是,得了癲癇吃藥卻治不好的病人就很少見了。
安寧
閃閃發光的子彈
看著張漢林的病歷,安寧沉默了一會兒,建議他做一次腦CT檢查。
很快,檢查結果就出來了,安寧看到掃描圖的一剎那,饒是行醫多年的他也不禁嚇了一跳,只見,在張漢林的後腦位置有兩個奇怪的、閃著光的物體。
張漢林大腦內這兩個閃光體可不是人體自帶的,正常的CT掃描圖,會看到三種東西,深黑色的水,灰色的腦組織,以及白色的顱骨。問題是位於張漢林後腦的發光體,顏色甚至比顱骨還要白、亮,說明這兩個東西的密度甚至超過了顱骨。
醫生據此推斷,病人大腦內的這兩個東西,應該是子彈。
當醫生宣布結果的那一刻,張漢林完全不肯不信,他一直與人為善,從沒接觸過什麼黑惡勢力,怎麼可能有人向自己開槍呢?更重要的是,張漢林自己並沒有被誰槍擊過的記憶,他頭上也一點傷口都沒有,這「子彈」又是如何進去的?
然而,雖然張漢林堅決不願意相信自己的腦袋裡面有兩顆子彈,但CT掃描圖卻容不得他不相信。醫生指著掃描圖上右前額的一個點告訴他:「很明顯。有一股外力穿過了你的頭顱,帶著骨頭繼續前進,在你的大腦里戳出了兩條直徑1.5厘米的空心通道。」
通道的終點,就在那兩顆發光物體所處的位置。
不過,張漢林之所以出現癲癇,倒並不是這兩顆子彈引起的,而是子彈打入前額的顱骨時,崩碎的骨片繼續停留在大腦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大,壓迫大腦皮層,最終才引起了癲癇。
22年前的隱秘
想要徹底根治張漢林的病症,說起來很容易,只要把小骨片取出,拿掉產生壞作用的腦組織就ok了。
問題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沒那麼容易。大腦可是人類最精密的器官,稍稍做錯一步就容易萬劫不復。
當神經外科的劉仕勇副教授正式為張漢林做手術時,驚訝地發現,他大腦中當初留下來的彈孔傷道竟然還保留著,裡面空空如也的沒有任何腦組織,劉仕勇不由得在心裡感嘆:「真是一個奇蹟啊。」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手術進行得很順利,小骨片被成功取出,主要病灶也已經被切除,只要經過兩年的後續治療,張漢林就能完全恢復了。
不過手術的成功並不能打消醫生們心裡的疑惑:「這子彈到底是怎麼打到大腦中去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張漢林自己其實也很好奇,自打記事起,他就不記得自己什麼時候受過槍傷。而一旁的老張夫婦,卻反常地保持了沉默,似乎並不想追究這子彈到底是怎麼進去的。
父母的反常表現,讓張漢林產生了懷疑,在他的不斷追問下,老張夫婦終於說出了一個埋藏在心底22年的秘密。
時間回到1990年,那時候張漢林還不到1歲,被奶奶背在背簍上到處走動「看風景」,身邊跟著張漢林的叔叔,老張夫婦則在地裡面干農活。
張漢林的叔叔當時拿著一支火藥槍,到處跑著玩,跑著跑著他看到了一隻斑鳩,於是端起槍有模有樣地「瞄準」,結果正在他玩的不亦樂乎的時候,火藥槍卻走火了。當時張漢林所處的位置比奶奶高,兩顆子彈就這麼直接打到了他的頭上。
老張夫婦聽到動靜趕來後發現兒子滿臉的鮮血,哭得哇哇的,急忙將兒子帶到附近的鄉鎮醫院去治療。
當時的條件有限,醫生看了看張漢林的傷口後,說沒什麼事,皮外傷而已,消消炎就好了,給孩子掛了幾瓶點滴,結果沒過多久張漢林還真好了,而且健健康康的長大成人,這事也就被大家給拋到腦後邊去了。
此時的他們誰也沒有想到,小張漢林的腦袋後面,還潛藏著兩顆子彈呢。
命大的小伙
當醫生們了解了張漢林小時候的遭遇之後,紛紛表示這小伙子真是命大。要知道,這大腦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子彈打入大腦之後,第一時間就會把腦組織打碎,並引發大量出血,同時,子彈本身攜帶的細菌也會造成顱內感染。
如果當時子彈進入大腦時引起的震動較大的話,可能會直接導致昏迷。
只要有一個萬一,他癱瘓都是輕的。
然而,張漢林不但將所有的危險全躲過去了,甚至健健康康地活到了22歲,這是一個生命的奇蹟。
不過,張漢林的這個奇蹟是不可複製的,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第一、張漢林腦內的子彈很小,是打獵用的那種沙彈,這種小子彈在接觸外界時攜帶的細菌自然會少很多,最終被人體自帶的抗感染能力給「限制」住了。
第二、子彈進入大腦之後,行進路線奇蹟般地避開了重要血管,有一處甚至距離大血管只有二、三毫米左右,只要偏哪怕一點他這個人可能就沒了。
第三、張漢林當時才一歲,大腦發育不完全,彈性也比較好,子彈打進來之後沒有打碎腦組織,而是開了個洞一直跑到了後腦處。也正是因為發育不完全,雖然一部分腦細胞被子彈打壞了,周邊的細胞就會起到代償作用,自身發育得更強壯,來填補這一部分功能的空白。
也正因此,張漢林大腦的重要功能都沒有受到影響。
如果是成年人或者是老年人受到張漢林同等傷害的話,就不會這麼幸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手術中,位於張漢林後腦的那兩顆子彈並沒有取出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經過這22年的「共生」,大腦已經通過纖維化把它們給包裹了起來,如果要將兩顆子彈取出來的話,需要費很大的力氣,否則拽都拽不動。
如今,造成張漢林癲癇的主要病因已經被排除了,這兩顆子彈在大腦裡面安安靜靜的,也沒引起什麼炎症、病變,不會對張漢林的生命產生什麼危險。
一勞永逸地將子彈取出來也不是不行,但想要做這手術就需要在張漢林的頭部開一個口子,有一定的危險性,如非必要,實在沒必要做。
也正因此,醫生們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決定讓那兩顆子彈先留在張漢林的身體里。當然,萬一將來這倆子彈引誘了新的癲癇,到時候醫生們會再次通過手術將它們給取出來的。
在臨出院時,醫生再三叮囑張漢林,以後一定注意不能做核磁共振,那樣的話可能讓子彈產生位移,最終造成危險。
張漢林回到村子時,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歡迎。此時,他大難不死的事情已經在村子裡傳開了,村民們紛紛將張漢林視作「福星」,還專門放起了長長的鞭炮。
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張漢林的臉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笑容中既有對自己幸運人生的欣喜,也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