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阿嬤眾籌買下一棟樓,和朋友抱團養老:這比家裡自在

2022-05-09     言諾     9752

1997年,阿嬤眾籌買下一棟樓,和朋友抱團養老:這比家裡自在

青春難留,芳華易逝,等到年老以後,我們又該如何迎接衰亡?

找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一個人默默地等待,亦或是約上三五好友,一起享受人生最後的安逸?

而在1997年,幾位上海老人還真這麼做了, 他們拉上了幾位好友,一塊選擇了抱團養老

1997年,總共五十多位老人為了能夠一起養老,通過集資買下了一棟雙層小樓,在這里,他們在一塊相互照應,相互陪伴,其樂融融,享受生活,紛紛表示比住在自己家裡還要自由安逸。

1997年,阿嬤眾籌買下一棟樓,和朋友抱團養老:這比家裡自在

然而啊,時間是一匹永遠不會停下飛馳的駿馬,一晃二十年,在這二十年里,曾經住在這棟樓里的老人都紛紛相繼離開。

直到2017年3月2日,最後一位留在這棟樓里的九旬老人也依依不捨地搬離了這里,至此,這樣一棟初衷只為養老的小樓最終關上了大門。

這件事的起因是什麼呢?而在最終,這棟承載了五十多位老人美好回憶的小樓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這還得從頭來講。

1997年,阿嬤眾籌買下一棟樓,和朋友抱團養老:這比家裡自在

01 觀念不和,何去何從? 在上個世紀末,上海有一位名叫浦逸敏的老人遇到了一個讓她十分苦惱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同樣也是幾乎所有老人都會面臨的問題。

那就是 自己的觀念、習慣、作息等等與自己的兒女起了沖突

雖然說我國傳統觀念便是「百善孝為先」,兒女們為了贍養老人,通常都會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方便照顧,可老人們操勞了大半輩子,只是為了讓兒女們過的舒服一點,眼下看著自己成了兒女的累贅,他們的心裡會好受嗎?

浦逸敏喜食清淡,每天只是簡單吃點青菜,可她的兒子卻與她正好相反,兩人一向是吃不到一個碗,或許表面上看並無大礙, 可時間一旦久了,難免會讓人感到束縛

1997年,阿嬤眾籌買下一棟樓,和朋友抱團養老:這比家裡自在

而且,浦逸敏兒子家也不夠寬敞,她的兒子為了讓她得到良好的睡眠,通常會選擇犧牲自己,把床鋪整理出來給母親睡,自己則是在沙發上擠著對付。

經常睡沙發導致浦逸敏兒子的精神狀態比之前更加萎靡,浦逸敏看在眼中疼在心裡,若是這樣也就罷了,可偏偏浦逸敏的兒子非常孝順,一句怨言也沒有,反而還經常安慰她,這更讓浦逸敏心疼。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