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難留,芳華易逝,等到年老以後,我們又該如何迎接衰亡?
找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一個人默默地等待,亦或是約上三五好友,一起享受人生最後的安逸?
而在1997年,幾位上海老人還真這麼做了, 他們拉上了幾位好友,一塊選擇了抱團養老。
1997年,總共五十多位老人為了能夠一起養老,通過集資買下了一棟雙層小樓,在這里,他們在一塊相互照應,相互陪伴,其樂融融,享受生活,紛紛表示比住在自己家裡還要自由安逸。
然而啊,時間是一匹永遠不會停下飛馳的駿馬,一晃二十年,在這二十年里,曾經住在這棟樓里的老人都紛紛相繼離開。
直到2017年3月2日,最後一位留在這棟樓里的九旬老人也依依不捨地搬離了這里,至此,這樣一棟初衷只為養老的小樓最終關上了大門。
這件事的起因是什麼呢?而在最終,這棟承載了五十多位老人美好回憶的小樓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這還得從頭來講。
01 觀念不和,何去何從? 在上個世紀末,上海有一位名叫浦逸敏的老人遇到了一個讓她十分苦惱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同樣也是幾乎所有老人都會面臨的問題。
那就是 自己的觀念、習慣、作息等等與自己的兒女起了沖突。
雖然說我國傳統觀念便是「百善孝為先」,兒女們為了贍養老人,通常都會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方便照顧,可老人們操勞了大半輩子,只是為了讓兒女們過的舒服一點,眼下看著自己成了兒女的累贅,他們的心裡會好受嗎?
浦逸敏喜食清淡,每天只是簡單吃點青菜,可她的兒子卻與她正好相反,兩人一向是吃不到一個碗,或許表面上看並無大礙, 可時間一旦久了,難免會讓人感到束縛。
而且,浦逸敏兒子家也不夠寬敞,她的兒子為了讓她得到良好的睡眠,通常會選擇犧牲自己,把床鋪整理出來給母親睡,自己則是在沙發上擠著對付。
經常睡沙發導致浦逸敏兒子的精神狀態比之前更加萎靡,浦逸敏看在眼中疼在心裡,若是這樣也就罷了,可偏偏浦逸敏的兒子非常孝順,一句怨言也沒有,反而還經常安慰她,這更讓浦逸敏心疼。
她時常心想,若是有一棟其他的房子就好了,這樣她就可以搬出去住,不用麻煩兒子了。
想法固然是好的,可真要實現又哪有這麼容易?
如果出去住,肯定是得離兒子家近一點的地方,這樣才能避免兒子擔心牽掛,可要想住得近,就只能選擇市區,在上海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她又上哪去找這麼一大筆資金呢?
這下子,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
然而,事情的轉折總是來得那麼的猝不及防。
1997年的某天,浦逸敏偶然間發現了一則房屋出售的廣告。在 上海嘉定外岡的葛隆村132號有一棟雙層小樓,前身為一家農村信用合作社,但因為某些原因,他們決定搬遷,於是這棟小樓便空了出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而因為這房子在鄉下,又沒有保養好,整體比較破舊,所以這棟 占地200平米的雙層小樓的售價只要5萬元。
浦逸敏的心臟頓時撲通撲通的劇烈跳動了起來,她想要買下這棟樓,拿來給自己養老。
考慮到這棟樓內部實際面積很大,她自己一個人肯定是用不了這麼多的,再加上為了給這棟樓增添更多些煙火氣,浦逸敏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們。
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老闆眼中的好員工,對象眼中的好伴侶,兒女眼中的好父母等等,或許,也就只有在真正的好朋友面前才不會感受到拘束吧。
況且,大家相互也有個照應,兒女們會更放心。
說干就干,浦逸敏聯系了自己的老朋友們,巧的是,這些朋友們早就有類似的想法了,只是苦於沒有條件,誰不想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於是有很多人都贊成浦逸敏的想法。
考慮到以後是一起吃一起住,於是,這群老人們決定採用 「眾籌」的辦法買下這棟樓。
最終,她們籌到了這筆錢,在收到的籌款里,從10元,50元,到100元,甚至還有人募捐了3000元。募捐的人里不僅僅有以後要一起住的老人, 更有一些本來就沒有打算住進這棟樓的老人,他們慷慨解囊,只為幫走過了大半輩子的老朋友們圓夢。
02 互幫互助,其樂融融 買下了這棟樓以後,老人們個個都是充滿干勁,活力十足。
為了讓以後的居住環境更加舒適,他們一起商量著修繕了這棟樓,換地板,搭灶臺,修廁所,隔出臥室,修繕門窗,每個房間也按照各人的想法一步步的調整。
終於,在經過了漫長的等待以後,這群為生活,為兒女操勞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樂園。
這棟樓被大家集體命名為 慈舟養老院,寓意為慈舟共濟,但因為裡面的床位並沒有到達養老院的標準數量,所以掛在外面的牌子上只是寫著「慈舟養老院籌建辦」的字樣。
在住進去之後,考慮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興趣習慣,作為發起者,浦逸敏給這個養老院制定了 一些規則。
首先,衣食住行,樣樣離不開鈔票,所以第一項規則便是關於費用問題。剛開始,每個老人每月都會上交一百元作為養老院的日常開支。因為浦逸敏力行節儉,很多老人也習慣了清貧的生活。
為了更加節儉,他們甚至找人在養老院的附近為他們打了口井,自己種菜,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社會給他們捐助了生活用品,再加上大家都節儉度日,長時間下來,他們存下了不少的錢,而這些存款最後都被大家捐給了紅十字會等機構, 光是2008年汶川地震時,慈舟養老院就向四川災區一次性捐獻了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