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了,這場災難給國家帶來的損失,給人民帶來的悲痛,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無法忘卻。
這場地震讓630個孩子失去了至親,從此,他們成了孤兒,或去往福利院,或投奔親屬,或被好心人受留。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關於一個劫後餘生的孤兒,她的名字叫楊雅舒。
楊雅舒是一個從汶川地震中幸運活下來的孩子,當年她和自己的表姐被一個支援災區的富商所收留。
人們常說,災難常常伴隨著苦痛,可在養父的養育下,楊雅舒把苦痛化為了力量,用實際行動向社會傳遞了溫暖和真情。
不過,富商養父在收留兩個女孩後也曾坦言過:不如不帶。
那麼,他們之間到底有著那些感人的事跡呢,富商養父又為什麼發出這樣的感慨,是後悔還是另有隱情?
這裡,我們先從改變楊雅舒一生的那場地震說起。
一:大災無情,人間有情
2008年5月12日中午,楊雅舒和表姐正在院子外玩耍,突然只覺得大地在震動,不一會,房子、建築開始劇烈地搖晃,伴隨著人們的哭喊聲,楊雅舒和表姐感到一陣眩暈,便暈了過來。
等她們兩個女孩有意識的時候,已經被別人從廢墟中拉出來了。
環顧四周,楊雅舒只看到了身邊的表姐站在那裡一動不動,表姐那恐懼絕望的面目,至今,她都不願想起。
周圍一片廢墟,房子全部倒下了......
這場地震僅僅持續了九十六秒,就給城市、鄉鎮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人類在自然災害的面前是無奈的,我們在敬畏自然的同時也要敬畏生命的可貴!
而楊雅舒此時僅11歲,她的表姐14歲。她們所在的地方是四川映秀,這裡是表姐的親戚家。
楊雅舒這個女孩出生在雲南滇蜀交界的大山深處,出生之後就沒再見過自己的父母,從小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爺爺和奶奶年過八旬後,眼看無力照顧這個小孫女,便將她又寄養到了城鎮上她的表姐家裡,從此,楊雅舒和表姐一塊念書,生活。
就在5月12日這一天,表姐帶著她來到映秀走親戚,不料,無情的災難又降臨在這個命運本就悽慘的女孩身上。
兩個小女孩在驚慌失措中嚎啕大哭,楊雅舒後來回憶說:
「我和表姐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找親人,去自己父母的身邊,可到處都是倒塌的房子,怎麼找?」
活下來的村民們對她們說:「屋子裡的人凶多吉少了......」
汶川地震中倒塌的房子
楊雅舒和自己的表姐無法接受這個可怕的現實,不想承認、也不願承認她們將會成為一對孤兒。
然而,災難是無情的,現實是殘酷的。楊雅舒和她的表姐此後在這個陌生的地方舉目無親,走投無路,場面十分可伶。
就在地震發生的那一刻,遠在1800公里之外的南京,有一個人也通過另一個方式感覺到了這場震動。
他的名字叫邵建波,一個民營企業慈善家。
當時邵建波正在和四川的一個老師通電話,不料那邊的電話突然中斷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邵建波
「地震了,地震了!」
聽到地震,邵建波放下了電話,和同事們跑到了戶外。
可當他從電視新聞上看到四川發生了大地震後,毅然地作出了一個決定:前往災區,支援前線!
第一天,邵建波買來了一卡車的食品和水送往了火車站,第二天,他又和朋友買了一張成都的火車票,準備深入災區。
災區的群眾都是往外轉移,而邵建波等人則是往裡面進,這種無畏的精神令人尊敬。
災區
也許是上天眷顧,楊雅舒和表姐剛好碰上了這個重新給予她們生命的男人。
邵建波回憶說:「當時,路邊有很多孩子,他們的衣服都很破爛,很多小孩,臉上和腿上都有血,看到楊雅舒她們的時候,內心的觸動就更大了。」
這兩個小女孩腳上的鞋子都破了,鞋子前面頂了個大洞,腳指頭在外面露著。手上和胳膊上全是被石頭擦破的小傷口。
邵建波把書包里的食品和水給了她們姐妹,而後往災區深處奔去。
在走之前,邵建波回頭看了一眼她們,姐妹兩深情的眼神中充滿了渴望,那種渴望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對家鄉的嚮往,她們多想此時來的是她們的父親,是來接她們的啊!
而讓邵建波沒想到的是,十幾天後,他在災區群眾的轉移路上,看到了兩個似曾相識的面孔,那正是楊雅舒姐妹倆!
再次的相遇讓邵建波的內心再生觸動!
邵建波
另一方面,他也無法想像,這兩個小女孩在這十幾天裡到底是怎麼渡過去的!
這裡,每天幾乎都有大大小小的餘震,天空中一連又下了幾天雨,上天都在為這場沉重的災難哭泣著。
當時民政部也在為這些失去親人的孩子們登記著信息,不過楊雅舒和她的表姐不是本地人,登記後也暫時無法迅速安置。
於是,邵建波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收留兩個女孩!
在邵建波從事多年的慈善工作里,資助過的孩子達幾百人,所以,這方面他是有經驗的。
基於這一點,紅十字會的領導同意了邵建波的請求。
而楊雅舒和表姐也記得這個男人曾給過她們吃的,也就願意跟著他走了。
就這樣,邵建波將兩個小女孩帶出了災區。
當時,邵建波安家在北京,便在北京自己家的小區另租了一個單間,供兩個女孩居住。
邵建波這樣做是想給兩個女孩一個獨立的生活環境,是怕她們每天看到他這個陌生的男人心裡會害怕。
然而,邵建波事後坦言自己當時作出收養的決定確實有點衝動,他有時苦笑道:「早知道不帶了」
那麼,邵建波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呢?
二:情同父女
一個男人帶兩個女孩,將她們撫養成人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兩個小女孩雖然從災難中走出來了,但她們失去親人的那種痛苦,兩個小女孩是不能立刻走出來的。
在邵建波照料兩個小女孩的時期,他每次下班一進門,就會碰到楊雅舒和自己的表姐在哭,哭著要找他們的爸爸和媽媽。
邵建波這才明白:這和自己以前做慈善是不一樣的,聽到她們撕心裂肺的哭聲,邵建波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也想跟著哭!
但是他不能哭,他也不能以慈善企業家的身份向兩個小女孩講一些自然哲理,他只能低聲的用一些簡單的話來安撫她們。
長大後的楊雅舒和邵建波
坦率直言,責任重大:
在這期間,邵建波每天都會學一些心理學上的知識,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這個兩個小女孩儘快從恐懼和悲痛中走出來!
如果他沒有做到這些,兩個小女孩的人格很有可能將會受到影響,她們的心靈也會遭受創傷,造成這樣的結果,她們的人生將是痛苦的,是殘缺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想到這裡,邵建波感覺自己責任重大,在收養兩個小女孩之前,他是沒有這方面的能力的,他把一切想得有些簡單,所以,他才覺得自己的決定有些草率。
他是怕自己的不專業,會影響到兩個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才有了那樣的坦言。
不過,隨著和兩個小女孩的相觸,邵建波也漸漸了解了她們的性格。邵建波每周都會帶她們去公園散步,去遊樂場遊玩,爭取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她們儘快走出苦難。
除此之外,邵建波還會時不時的跟她們倆準備一些小禮物,在楊雅舒和她的表姐生日的時候,邵建波也會為她們慶生!
時間長了,這個方法顯然起到效果了!兩個小女孩每天的笑容慢慢也多了,這讓邵建波心裏面得到了一絲慰藉。
多年以來,邵建波就像親生父親一樣照顧著她們倆,給她們做飯、洗衣、供她們上學,生活,對她們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這裡楊雅舒就回憶過:那年冬天,邵建波早早就去了學校門口等待她們姐倆放學,當她們出來的時候,邵建波凍的手縮進口袋裡,然後從口袋裡緩慢的掏出了兩個煎餅果子。
楊雅舒接過後,餅還是熱的!
邵建波知道她們倆個愛吃煎餅果子,總會在她們放學前給她們買,由於天氣寒冷,邵建波便把煎餅果子捂在口袋裡,等拿出來的時候還是熱的!
長大後的楊雅舒
因此,在楊雅舒和表姐的心裡,也早已把邵建波當成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她們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建立了超越血緣關係的親情,這種特殊的親情是難能可貴的!
可以說,在兩個小女孩的健康成長之路上,邵建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兩個小女孩很快也長大了,邵建波也知道她們多年的心機——找自己的親人
在這裡,邵建波是理解她們的心愿的,雖然是多年的相處使她們已經親如父女,但兩個小女孩始終不願相信,自己的親人在這場地震中遇難了。
她們的心裡也已經有了打算:不管找不找到親人,她們長大成人後都會以女兒的身份來報答邵建波對她們的愛!
而邵建波也考慮,如果實在找不到親人,他就以養父的名義,辦理正式的收養程序,這樣的話就可以幫助她們一輩子!
邵建波和長大後的兩個女孩
在此期間,邵建波通過新聞媒介的方式帶著她們跑遍了整個四川,然而一番苦尋後,兩個小女孩還是沒能找到自己的親人。
這樣的結局可能不是那麼盡人意,但是她們基本也已經釋懷了,畢竟,邵建波通過對她們的呵護和寵愛已經使她們走出了失去至親的悲痛陰影。
邵建波將會繼續幫助她們,直至到她們一個個成家立業。
十年間,他們親同父女,一次充滿感恩的找尋凸顯著楊雅舒的人生軌跡,楊雅舒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將愛的力量傳遞下來,而她的表姐也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
三:一次充滿感恩的找尋
楊雅舒長大以後,除了要感恩自己的養父邵建波,還有感恩一個人,這個人是當年大地震中,奮不顧身擋在她身後的一個解放軍戰士。
多年前的那場地震所帶來的人性的溫暖,讓楊雅舒時刻銘記在心。
那是地震後,她和姐姐走在漩口鎮的時候,她們兩站在一個帳篷前發愣,突然有一個解放軍戰士向她們兩個瘋狂地跑來!
楊雅舒不明白為什麼他要跑過來,而且表情十分緊張,便站在那裡一動不動。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解放軍戰士跑過來後伸開了大手,把她們圍在了自己的懷裡,緊接著,一個巨大的山石從山上滾落下來,直衝沖的砸在了解放軍戰士的後背上!
而解放軍戰士只悶哼了一聲,隨後關心地說:「不要害怕,你們沒事吧!」
楊雅舒她倆被嚇得臉色木訥,點了點頭。
解放軍戰士告訴她們,這裡很危險,不要在此逗留,便揚長而去了。
事後,楊雅舒和表姐為當時自己沒有及時答謝感到了十分愧疚,她們努力回憶著這個解放軍戰士的樣貌,楊雅舒的表姐說只隱約聽見同行的戰士們好像叫他「健康!」
當年,全國各地支援災區的解放軍戰士有很多,僅憑一個不確切的名字想找到人,談何容易!
地震中的解放軍戰士們
後來,邵建波也努力地幫她們尋找了,遺憾的是沒有結果。
直到2017年,楊雅舒再次通過網絡和報社的方式進行了尋找,人們通過微信轉發的方式傳遞了這場愛的找尋。
幸運的是,這一次很快就有了線索。
有人提供的線索說,楊雅舒找到的人很有可能是一個叫做「康健」的南京特警。
最後,楊雅舒通過別人發來的照片辨認:這就是當年救她們的解放軍!
救命恩人找到了,楊雅舒喜出望外,而此時的康健已轉業到了南京市某派出所,是一位民警。
也許是上天安排,生活有時又有些戲劇化,令楊雅舒沒想到的是:康健所在的派出所附近正是楊雅舒工作的地方!
兩個人的距離僅不過百米之遙!
見到當年的救命恩人,楊雅舒感到很開心,也很激動,眼睛中流出了感激的淚水,她親自給派出所送出了一面錦旗,以感謝當年康健的救命之恩。
康健也非常感動,因為在他看來,這其實是一件很小的事,他不過盡了一個解放軍戰士該盡的責任,沒想到的是,十年了,這個小女孩還記著他!
楊雅舒和當年救她的康健
這場充滿感恩的找尋也在社會中傳播了開來,它是善心和真情的交匯,也是一種正能量的激勵。
四:愛的傳遞
楊雅舒是一個經歷大災後,實現人生蛻變的女孩。
長大後的楊雅舒和邵建波每年都會去往映秀鎮東側小山的公墓,紀念碑上雖然沒有她親人的名字,但當她捧著鮮花,望著每位紀念碑上每位遇難者的名字時,她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逝者安息,她把自己的哀悼灑在了公墓的每一個角落。後來她又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立了一個愛心公益工作室。
楊雅舒(左)
多年以來,楊雅舒帶著自己的使命從事過無數的公益行動,她做過失獨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當過孤兒智障兒童的愛心姐姐,如今又加入到了關愛抗戰老兵的行列。
不管是哪個角色,楊雅舒都用心的付出著,用心的傳遞人性的溫暖,社會的關愛。
她的事跡感動著所有人,「江蘇好人榜」也多次記載著她的名字。
如今,換了人間,十幾年過去了,映秀鎮已經不是當年的模樣,那些無助的女孩也都長大成人,楊雅舒也從當年的受助者如今變成了一個助人者。
由此可見,是愛的傳遞讓受傷的人堅強地站了起來,從而給予他們溫暖和幸福。
在此,衷心希望真情和善心能匯聚成河,為社會注入更多的能量和生機,這也是對逝去的人一種最大的緬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