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瑤在成長中在父母的要求下努力學習,2歲的年紀別的孩子將將斷了母乳,而她已經被送去了學前班早早的開啟了學生生涯;4歲的年紀,當同齡人跟在父母身後當一個小尾巴要糖吃的年紀,她已經成為了一名小學生......
中國父母秉承「不打不成器!」的原則,覃瑤父母對她的要求太嚴格,但凡孩子考試成績下降或者露出厭學的心態,就會被父母打罵教育,母親譚鳳娥甚至在孩子面前哭訴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自己!
似乎大多數父母都會要求孩子交朋友,覃瑤父母也不例外,暫且不談智信朋友,但凡有一兩個稍微靠近點兒的同學,也會被再三詢問並叫去談話,讓她早早的失去了交往朋友的資格,這種關愛令人窒息。
每個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聰明最棒的,但覃瑤的父母卻將自己所有的期望和賭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仿佛她不努力學習,失去了「神童」這個稱號,就不值得被愛,導致她壓力與日俱增!
很顯然,覃瑤的父母對於覃瑤從小到大的表現十分滿意,甚至可謂是「驕傲」,他們一直以自己有個被稱為「神童」的孩子為傲,不願意失去這個稱號,愈發對孩子要求嚴格,將壓力轉嫁至孩子身上,讓覃瑤早早的失去了孩子的童真與健康的心理發展。
雞娃之痛 誰人只過
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沒有資格去評價這件事的對錯。對於父母來說喪子之痛的痛苦是別人無法承擔的,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說,從小受到表揚越多的孩子,則自尊心更強。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一般的表揚已經無法滿足他們,而是需要更好的表揚來滿足需求,所以他們會更加努力以爭取到更多的讚譽。反之,這些孩子很容易受到「反噬」,但凡有一點小的挫折,則會自尊心受到打擊,很容易做出極端的事情。
在「德、智、體、美」口號響亮的學校,是否真的做到了全面發展,在應試教育的制度下,一味地關注孩子的成績,其他方面沒有做足準備,心理素質沒有提高,也沒有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平凡不等於有罪,普通不等於無能!學校在教育孩子時,關注智力發展的同時,更應該適度的引導孩子,從內心獲取更多能量,發自內心的去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熱愛一切事物,包括生命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覃瑤的事跡值得所有父母為之深思,實際上12歲的覃瑤在初中出現成績下滑時,就應該引起重視,正確引導是管關鍵,揠苗助長的結果是智力提上去了,但是僅僅12歲的她在為人處世方面實際上還是個天真的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到了自我時期,更敏感,更需要引導。但凡父母在發現孩子壓力大的苗頭時就關注到孩子的心理情緒,那麼或許這樣的悲劇會少很多。
很多父母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事實,於是瘋狂的「填鴨式」教育開始了,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
然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能開開心心的活著已經屬於不普通的事情了,「雞娃」的父母實際上是不承認自己的平凡,將自己的所有抱負和意願強加在了孩子身上。
值得反思的是,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是否真的在意孩子的想法。看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一家三口吃早飯,媽媽做了韭菜餡兒的餃子,孩子看到了說我不喜歡吃韭菜,媽媽聽到了沒說什麼。晚上孩子回到家之後,看到媽媽又做了韭菜炒雞蛋,孩子不耐煩了,說我不喜歡吃韭菜。
大家都以為這位媽媽故意和孩子作對,實際上媽媽心裡的想法是,韭菜營養豐富,怎麼會有人不愛吃韭菜!實際上人類的味蕾在發育時,在一段時間確實會討厭吃某種食物,但父母覺得這個菜有營養,你為什麼會不喜歡吃呢?
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還埋怨孩子為什麼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事。有些家長實際上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並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在教育過程中,切莫強求,而是要順其自然的規律才能收穫一個自信、健康和陽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