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抑鬱症男子從5樓跳下,砸中25歲女子,遺體2個月無人認領

2024-06-29

1

又是抑鬱症,奪走了一條鮮活的生命。

同時失去的,還有一個25歲女孩珍貴的回憶。

李雨涵途經商場時被一個墜樓的男人砸中,在短時間內喪失了全部行動力。

巨大的衝擊導致她腦部和脊髓嚴重受傷,她在ICU躺了十幾天才得以脫險,只不過她忘了事發的全過程。

而男人當場就死亡了,兩個月後,他的屍體依然滯留在停屍房裡無人認領。

調查人員得知:該男子50多歲,很多年前就離異了,唯一的兒子跟他沒有來往,男子生前經濟拮据,一個人在上海租房住。

李雨涵的母親陳香蘭始終想不明白:

「就算不想活,為什麼要去人流量大的商場呢」?

男子的家屬從事發到現在一直沒有露面,這場無妄之災,也讓一個普通人認識到了另一個普通人的悲哀......

2

李雨涵出生在在河南焦作,過去的十幾年,噩運仿佛一直籠罩著這個家。

上小學的時候,李雨涵的爺爺奶奶相繼中風癱瘓,父親李剛是家裡的獨子,為了照顧老人他一輩子都被困在了農村。

不久後外婆又患上了乳腺癌,母親陳香蘭也不得不放棄工作回鄉,即便生活拮据,一家人也沒覺得辛苦。

陳香蘭常說:「以前總覺得沒錢啥也幹不了,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之後,才發現健康是最重要的,人得知足常樂」!

2015年,母親的病好轉後,陳香蘭去了天津藥廠,在流水線上做分揀工。

陳剛則在村子附近找了個體力活,一邊照顧老人,一邊悶頭幹活,一天賺60塊錢。

雖然日子捉襟見肘,但他們還是供女兒李雨涵讀完了大學,小兒子今年也該大學畢業了。

明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可4月23日的那場意外,無疑又把一家人推向了深淵。

李雨涵真的不是個幸運的女孩,畢業趕上疫情、做教培老師遇上「雙減」,成了第一批被裁的人員。

後來為了生活,她去了工廠流水線,轉正前3天,卻被從天而降的男人砸成了重傷。

這件事情發生之前,李雨涵對生活最大的期待不過是按部就班的生活——不錯過入廠的班車、負責的機器不出現故障、每個月按時拿工資。

跟李雨涵一起來上海的,還有她的朋友劉滋麗。兩人都是在「雙減」中失去工作並選擇進場的老師。

劉滋麗比李雨涵到得早,是她邀請李雨涵來半導體工廠當操作工的:「聽說國家在大力發展半導體行業,很有前景」。

劉雨涵為人乖巧,人人都說她是塊當老師的料,可在政策和收入面前,她還是放棄了夢想穿上了白色防塵服。

在工廠里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大家穿著一致、帶著口罩默默無聞的幹活,誰也不跟誰說話,頗像一顆顆機器上的螺絲釘。

操作間的工作遠比她們想像中的辛苦,早8點到晚8點連軸轉,一周白班夜班連續倒,早上如果錯過進廠的班車還會支出一大筆打車費。

晚上10點鐘,班車抵達宿舍,還沒習慣工廠生活的李雨涵躺在床上分不清白天黑夜。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廠子裡面恆溫恆亮,對時間都錯亂了」。

劉滋麗乾了沒兩個月就受不了了,那晚她連夜收拾好東西逃到了上海嘉定區:「我媽說了,在這裡幹活白讀4年書,我得去別處轉轉」。

而李雨涵不想走,這份工作雖然不怎麼體面,但也來之不易。為了進廠,她提前做好了功課:

「如果你告訴別人是本科生,他們不會收的,因為怕你做不久」。

她拿著高中畢業證應聘成功了,可令她沒想到的是,這比本科學歷每月要少拿700塊錢。

李雨涵沒覺得不平衡,她將家庭微信群名稱改稱了「越努力越幸運」,還在群里激動地發信息:

「4月26日我就轉正了,一個月六七千塊錢呢,比當老師賺得多」!

每天上班李雨涵都有個習慣,在等待班車的時候去對面商場逛一逛書店,隨便拿本書席地而坐,翻上一篇故事,班車也就到了。

如果趕上天氣好的時候,她還會找一片草地,往地上一躺,讓整個身體肆意的沐浴陽光。

工廠里沒有陽光,是李雨涵唯一的不滿。

4月23日這天,她上夜班,8點到廠,李雨涵5點鐘來到了商場,此時距離班車發出還有2個小時。

因為是工作日,商場沒什麼人,李雨涵橫穿大廳快步向書店走去。誰知此時的五樓,一個穿紅衣服的男子翻越了樓層護欄......

他扒在欄杆外側,幾個工作人員在一旁勸說,還沒等回過神來,男子把帽子一扔,瞬間鬆開了雙手,背對著直直從五樓掉了下來。

隨著一陣尖叫聲,商場發出了震耳的響聲——「砰」!

男子當場死亡了,誰也不知道他到底經歷了什麼,總之他放手的很乾脆,看起來沒有任何留戀。

可在這場意外中,不僅失去了一條鮮活的生命,還喪失了一個女孩珍貴的回憶。

後來視頻流傳到了網上,事故現場躺著一紅一黑兩個身影,穿黑衣服的女子,正是李雨涵。

3

比家人先趕到醫院的是劉滋麗。

事發當天,護士在急救床前用李雨涵的手機給她父母打了多通電話,一直顯示無人接聽,無奈之下便打給了通訊錄里的「麗麗」。

劉滋麗接到電話時以為是詐騙,剛想破口大罵就聽見了李雨涵微弱的聲音:

「麗麗,我被砸傷了,快來醫院」。

李雨涵所在的醫院位於閔行郊區,與住在嘉定區的劉滋麗相隔50多公里。

平日劉滋麗連20塊錢以上的飯都捨不得吃,得知消息後二話不說截了輛計程車迅速趕到了醫院。

見到李雨涵時,她嘴角還掛著血跡,四肢不能動彈,只有微弱的意識還在支撐著虛弱的身體。

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劉滋麗把她推進了ICU,這次見面,直到今天劉滋麗都不願再想起。

根據醫生的診斷,李雨涵枕骨、頸椎和鎖骨多處骨折,頸部脊髓損傷嚴重,還伴有腦出血和腦挫傷。

也就是說,李雨涵身上的傷疤和後遺症或許會伴她一生。

劉滋麗非常自責,如果不是她的邀請,劉雨涵也不會進入半導體工廠,更不會發生今天的事情。

她在上海打拚的時間雖然不長,卻足以認識到了這座城市的殘酷和無常:

「每個人壓力都很大,這次意外選種了李雨涵,說不定下一個就是我」。

此時一千里外的天津,陳香蘭正在藥廠流水線上分揀藥品,凌晨兩多她剛下班,手機上顯示一連串的未接電話。

撥通女兒的手機,裡面傳來劉滋麗哽咽的聲音:「阿姨,李雨涵受傷了正在搶救」。

陳香蘭兩腿發軟,腦袋一片空白,她跟丈夫買了最近的一趟火車票趕往上海。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老李,這是命運給咱開的玩笑嗎」?陳香蘭整個人都是懵的,上海是女兒夢寐以求的地方,如今卻成了老兩口最痛的「夢魘」。

由於沒出過遠門,也沒去過發達地區,李剛和陳香蘭沉默的守在病房前,他們穿著老布鞋,披著花掛叉虛弱的倚在牆上,常常忘記吃,也不怎麼睡覺。

那段時間裡,陳香蘭小心翼翼的呵護著女兒,她從未提起過4月23日發生的事情,也多次囑咐別人不要在女兒面前提起此事。

可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一次偶然的情況下,這個「隱秘的傷疤」被迫揭開,一家人不得不同時面對這段記憶。

「你還記得為什麼來醫院嗎」?來訪者不小心說出了秘密,擔憂的目光一同聚集在了李雨涵身上。

誰知她的回答讓在場的人都愣住了。

「我不記得了,醒了就在醫院」。那場從天而降的災禍,好像已經從她的記憶中刪除了。

陳香蘭不知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醫生也給不出具體回答。

所有人好像都有一種默契,那就是默認了「4月23日的記憶在李雨涵的腦袋裡消失了」。

4月底,在劉滋麗的帶領下,陳春蘭來到了女兒出事的商場,當從入口處走進來時,她就撐不住了。

陳春蘭在原地站了許久,她模模糊糊看見了一大團黑影,不知道是沒睡好的原因,還是淚水打濕了眼眶,總之她在女兒出事的地方看見了黑漆漆的東西。

如今,商場裡已經看不出跳樓的痕跡,原本空檔的大廳也被擺上了琳琅滿目的商品,各個樓層都有了不間斷巡邏的保安,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只是陳春蘭怎麼也想不明白,那個男人為何會出現在這裡?他又是誰?為什麼家屬一直沒有出現?

4

陳春蘭後來通過調查人員看了商場的監控,該男子從靠近護欄到翻越護欄幾乎沒有任何預兆,也看不出他有任何異常行為。

他的動作非常迅速,周圍的保安人員根本沒有勸阻的時間。

「就算不想活了,為何要選擇人多的商場,又為何偏偏選中了我的女兒」?

這個問題,恐怕已經沒人能回答了。

在接下來的調查中,陳春蘭模模糊糊了解了男子的形象:

「50多歲、離異、唯一的兒子多年前跟他斷了聯繫、獨自在上海租房住,就算他還活著,也沒有經濟能力做出賠償。

有研究表示,輕生的相關因素中,抑鬱障礙排在第一位,再加上男子身上有奇怪的疤痕,很有可能是抑鬱症患者」。

這是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情緒低落,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的行為和觀念。一旦病情加重,動作將非常迅速。

陳春蘭和李剛沒有錢,13萬的治療費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前不久因為曠工時間太長,陳春蘭被藥廠開除了,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也斷了。

後來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他們在網上申請了募捐,愛心人士總共給他們捐了20萬元,也算解了燃眉之急,但接下來的治療仍然是個未知數。

他們也曾試圖尋找過男子的家人,奈何怎麼查都查不到,而且直到6月10日,該男子的遺體也無人認領。

「也是個可憐人」,陳春蘭一邊教女兒坐立,一邊接受了命運的捉弄。

這場意外之後,李雨涵好像「忘記」了身體的技能,坐立、書寫、握手等動作全部都要從頭學起,每天還要做6個小時的康復訓練。

她看起來非常樂觀,所有的事情都在努力嘗試,只是她不再渴望陽光了。

如今她對溫度極其敏感,害怕熱又害怕冷,害怕陽光也害怕吹來的風。

陳春蘭以為女兒的後半生將繼續這樣度過,她跟丈夫一直都在小心翼翼的「隱瞞」著女兒的傷痛。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能不能恢復到以前的樣子都行,我能照顧女兒,但絕不能讓她受到打擊陷入恐懼里」。

可誰知李雨涵終究還是提起了那場意外。

「媽,那天我好像上夜班,我是去了商場嗎?是不是有人要跳樓?我避開了嗎?我只記得被砸了一下」。

其實李雨涵早就知道這件事了,她躺在病床上聽走廊外面的人說的。

陳春蘭跟李剛慌了,不過女兒並沒有感到恐懼:「我時常在想,他為什麼自殺?他去人多的商場是不是還對生活抱著一絲希望」?

「那裡人多,他是不是正在努力尋找一份歸屬感、或者一份來自陌生人的溫暖和開導?只是他沒有得到?所以絕望了......」

李雨涵對母親說,她不恨跳樓的人,只是為他感到惋惜:

「他沒有人愛,也沒有人關心他。可我不同,我有你們。傷害我的也不是他,而是抑鬱症」。

6月的一個早上,李雨涵攙著爸爸媽媽的手,往附近的早餐店走去。

她已經比2個月前好多了,雖然走路的動作有些誇張,但至少可以活動了。

一路上,父親都在糾正她的動作:「兩個手前後擺,不是左右晃」,「走路穩一點,不要像個老頭」......

一家人其樂融融的走在街上,陳春蘭說:「未來誰也不知道啥樣,大不了我們回村裡一起開個小超市,我們老兩口就守在她身邊了」。

像小時候蹣跚學步一樣,陳春蘭和李剛又教了女兒一遍。

而存在於世上的「抑鬱症」,不知道還會傷害多少家庭。

根據2019年《柳葉刀:精神病學》的研究,中國成人抑鬱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6.8%。

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兩倍,大多數抑鬱障礙患者存在明顯的社會功能障礙。

此外,一份中國的調查報告指出,住院的抑鬱症患者中,有30%到50%曾經有過輕生行為。

而在抑鬱症門診就診的患者中,曾經有過自傷行為的比例為20%到40%。

年齡在15到30歲和65歲以上的人群是抑鬱症風險最高的兩個年齡段。

對於普通人來說,「我為什麼活著?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可能只是偶爾會想到的問題。

但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卻是無時無刻不在糾結的疑惑。

作為弱勢的患病人群,他們往往被貼上「矯情」的標籤,很少有人能伸手拉他們一把。

因為這種情緒太容易被忽略了,或者可以說,連抑鬱症患者自己都很難發現。

即便在努力中自愈了,或被醫生治療好了,也會在生活的刺激下進行復發。

所以根除它的辦法只有一個:他們伸出手,我們拉一把,一句溫暖的話語或許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世界總被定義為「黑暗與光明」的抗衡,其實大家都忘了,黑暗的地方只是沒有光明而已......


相关文章

  • 不惜賣掉7棟房!佛心嬤「10元便當50年不漲」欠錢照樣開,拾荒補菜錢「只為讓窮人吃飽」
  • 婚車迎上喪葬車狹路相逢「互不讓道」,新娘見狀下車一個舉動驚呆眾人:大事不妙
  • 中1億頭獎!烤魷魚老闆嗨到「砸店」客人全傻眼!夜市證實了
  • 「90度鞠躬賣玉蘭花」婆婆烈日下被十幾台車拒絕!他心疼掏100元買,下秒景象超衝擊
  • 國中生「撿到30萬交還失主」堅持不收回禮!4個月後全校師生都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