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道路修築自然也包括其中。如今70多年過去了, 我國公路里程早已突破600萬公里,然而,近些年來,我們在享受道路交通便利的同時,也會被越來越頻繁出現在道路中央的道路維修標志攔住去路。
好好的道路被他們挖的千瘡百孔,到處是大大小小的補丁,美觀度上大大打折扣。
然而,當看到我們的鄰國日本的道路時,不由得羨慕不已,他們的道路整理干凈,嶄新的像是剛鋪好一樣,沒有隨處可見的道路維修工,更沒有大大小小的「補丁」。
這是什麼原因?難道日本的修路技術比中國好嗎? 其實,日本和中國在道路使用及外觀上的巨大差距,主要是因為兩個國家的國情不同。
首先,我國和日本在歷史上對於道路修築的初始時間節點是不同的。 在日本經濟蓬勃發展時,我國的經濟還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甚至在國際上處於落後水平。經濟的落後,體現在基礎設施、道路修築上,就有了起始時間上的差距。
日本修築道路要比中國早許多年,而且日本在道路修築時,有充足的資金。我國的公路修築時間,至少要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而且當時我國的經濟水平並不樂觀。所以在當時, 我國道路的修築目標只有一個:能通行。
第二就是兩國的地理、氣候等環境不一樣。 眾所周知, 日本的國土面積非常小,相當於我國的一個省。而且日本的地理位置處於地震多發地帶上,日本是個島國,所以日本經常遭遇地震和海嘯。
擁擠的土地面積加上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得日本人在修築道路時,不僅要保證道路的每一寸都用到刀刃上,還要提高道路的質量,避免之後反復維修給交通帶來不便。
瀝青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喜歡用的一種道路材料,瀝青路的優點是鋪起來容易,在上面行駛時振動小、噪音低、維修方便。缺點是,高溫時容易變軟融化,低溫時又容易凍裂。日本是典型的季風氣候,不會出現極寒和酷暑。因此,在日本修築瀝青路極為合適。
1878年,日本就開始在其國內修築瀝青路。 不過當時的日本使用的瀝青是他們自己生產的,質量上和國際上高價的瀝青根本沒法比。所以,他們修築的第一批瀝青路,沒用多久就破爛不堪了。後來,日本在戰後接受了美國的經濟援助,他們終於有錢從國際上購買高質量且高價位的瀝青了。
日本在大批進口瀝青的同時,還借鑒了美國瀝青協會關於瀝青道路鋪設中的注意事項要點總結,結合日本國內道路的實際情況,自製出一版「瀝青鋪裝綱要」。依靠這套綱要,日本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其國內大規模修築瀝青路。至今為止,日本國內的道路90%以上都是瀝青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工匠精神體現在方方面面。在修築道路時,他們極盡所能地謹慎小心,生怕多浪費一寸土地,每一道工序都有專人把關,精打細算地將每一塊路面都修築地剛剛好。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他們甚至願意花費好幾年的時間去修好一條路。
而且正是因為他們的進口瀝青價格高昂,在修築道路時又費勁精力,所以即便之後需要改善管道或者修建捷運等,他們也不會破壞路面。而是選擇盡可能繞過去。
我國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大力發展經濟迫在眉睫。 為了讓全國的經濟貿易流通起來,道路的互通成為當務之急。只有道路修好了,村裡村外、城裡城外的商品貨物才能互動起來,交易多了,經濟才能活起來。所以,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我國明確了未來要發展的方向: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進程,集中力量搞活經濟,提升國民生活質量。
於是我國在1950年到1952年之間總共修建了3846公里,這個速度顯然是驚人的!我國修路能這麼快的主觀原因肯定是我國的國情,使得修路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事情。客觀原因是,當時因為經濟落後,所以根本沒有考慮路面一下還需要安裝管道和電纜之類的東西。
道路越修越多,我國經濟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家對於生活基礎設施的需求越來越多。供水供電供燃氣供暖……這一些列貼近民生的東西,確實能讓我們的生活過的越來越方便舒適。我國也積極相應百姓的需求,開始在城市、鄉鎮、農村逐步展開基礎設備的補足。
然而,這些基礎設施的到位,都需要在地下走管道線路。
所以,工程師們不得不將修好的路挖開,鋪設好管道線路後,再用瀝青重新鋪好,並用壓路機來回測驗,直到地面不再松動,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這樣修出來的路面,質量沒有問題,但是再外觀上可能就不大賞心悅目了。所以,我們常常看到的修路場景,其實大多數都是為了完善周邊的基礎設施,為了方便人民的生活。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修補路面都是因為完善基礎設施。有時候我們會在一些大型路口看到地面裂開的情況。這是因為這些路口的車流量非常大,而且會有各種大型貨車從這里壓過,大型貨車對路面的損耗力度是非常大的。而且我國這些年經濟飛速發展,無論國內各地之間或是對外貿易上,每天都會有巨大的貨運量,這就需要越來越多的貨車每日行駛在道路上。 時間久了,路面就會在反復碾壓下損壞,輕點的會產生裂痕,重點的則會直接斷裂。
這里要提一下,日本購買的高價瀝青是什麼,日本鋪設道路所進口的瀝青是特立尼達湖瀝青和石油瀝青。這些瀝青自然貴有貴的道理,它們的質量和耐用度要比其他瀝青好很多。
而我國的國土面積大,對於道路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如果全都採用這種高價瀝青,必然是不現實的。
日本的道路能保持地這麼好。除了修築時採用高價高質的瀝青之外,也是因為他們的道路在使用中沒有遭到大的損耗:首先,日本國內重工業比較少,對於大件貨物的運輸自然也就少了很多。
其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日本的道路雖然普遍都很窄,但並不經常堵車。 要知道日本的人口密度可比我們大多了,每家每戶也基本都是有車一族。但是,很多人在上班的時候,並不會自己開車去,而是乘坐軌道交通。
這是因為,在日本的很多道路上是沒有停車位的,並且日本對於違反交通規則的處罰非常嚴重,一旦發現違規停車就會有大額罰款,而且違規停車超過一定時間後,還會被判刑。周邊居民發現違規停車可以去舉報。有趣的是,日本的停車場為了節省占地面積,很多都是立體的,乍一看感覺還挺壯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日本人為了避免麻煩、節約時間,工作日常一般不會選擇開車,所以日本的道路雖然非常漂亮,但是使用率並不高,這樣一來,路面的磨損程度自然就小了。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一旦道路出現了問題,是需要當時修築這條道路的設計師負責的,這就可以反過來鞭策道路設計師在當初修築道路時,更加用心認真,不可偷工減料。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道路的質量。
另外,即便日本在道路修築以及使用上多麼小心,也難免會有需要修補的地方。日本對於瀝青道路的修補與我國的修補辦法也是不同的:日本的瀝青公路出現了破損,它們不會對那一片進行修補,而是直接在原有的道路上重新鋪蓋一層瀝青。
這其實還是因為日本的面積小,經濟足以修復整段瀝青公路。對於我國來說,經濟方面是不允許這麼乾的,所以只能進行修修補補。
相比較日本在1878年就開始鋪設瀝青公路,我國1988年才開始鋪設第一條瀝青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就是滬嘉高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各方面的發展都需要錢,然而當時我國的經濟情況並不好。所以在修路時,使用的材料基本都是水泥。
隨著在水泥路上行駛的車輛越來越多,水泥路在日復一日的碾壓和日曬雨淋下,越來越破。後來,我國經濟水平得到提升後,我國也開始使用瀝青修築公路。
如今,我國每年要用掉10億噸石油,作為石油副產物的瀝青產量更是年年增加,我國公路80%以上都是瀝青路,雖然日本公路90%以上是瀝青路,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公路不如他們。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國新建的公路中,高速公路普遍採用瀝青路面。原因是為了避免因為使用水泥道路導致道路不耐用,經常修補,影響交通。而在一些容易出現滑坡泥石流的山區,水泥路則是首選。
所以,雖然我國公路經常翻修,但是這並不能代表我國的修路技術不行。我國的修路技術反而在全球都處於領先地位。
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公路里程就達到513.57公里,總里程數是日本的10倍!而且,我國國土廣袤,地形多樣,在修築到路過程中自然要克服各種各樣的問題。有這麼多修路經驗的中國,沒有理由在道路修築技術上輸於日本。
我國修築的高速公路的質量是遠遠領先於日本的。 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公路總里程519.8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6.1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在修築高速公路時,我國道路工程師們雖然遇到了不少難題,但是他們都一個個克服了。我國的高速公路在他們的努力下通往全國各地,將千家萬戶連接起來。
在修建第一條滬嘉高速時,因為上海地區的地面是軟土土質,為了防止地面不過分沉降,工程師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那就是用發電廠的粉煤灰代替混凝土來提高路基強度,這是中國人的智慧。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高速公路不僅修築在各大城市之間,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全面消滅貧困,高速公路更是深入到了各種艱難險阻的地區,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貢獻。
相信隨著日後的發展,我國的高速公路網將會鋪得越來越廣,人們的出行也會更加方便,而中國的公路質量也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而越來越強硬。
一條條公路溝通了我國所有城市、鄉村、家家戶戶,城市道路上大大小小的補丁是我們的國家自從成立以來一步步發展的見證,它證明了中國在逐漸變得強大,中國的經濟在不斷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在慢慢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