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85歲夫婦去銀行匯款百萬,金額大引起懷疑,報警才知其身份

2024-07-08

一個平常的下午,一對年邁的夫妻頭髮斑白卻步履輕快,他們來到當地銀行,開口就是「請匯款給這個帳戶300萬,麻煩您了。」

而且老人還詢問能否多次轉帳。

此話一出全體在場的工作人員都吃了一驚,這對普通家庭來說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更何況是出自看起來年紀很大的老人之口。

詐騙行業的盛行和行騙手法的狡詐難測使銀行立即警惕起來,工作人員再三確認是否要轉帳。

且收款地址是遙遠的黑龍江省木蘭縣,而老人常住地是武漢,任誰也想不到跨越大半個中國的兩處地方究竟會有什麼樣的聯繫。

見過太多糊塗轉帳的案例,謹慎的銀行工作人員選擇了報警處理。

為防止老人被詐騙,工作人員的報警是不動聲色的。直到警察出現在銀行,才知道是誤會一場,同時也揭開了一對夫婦的偉大事跡……

回首往昔,憶起崢嶸歲月

主人公馬旭是部隊的退休幹部。1933年出生於祖國最北邊的黑龍江省的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木蘭縣。

父親很早就過世了,辛勞的母親含辛茹苦地將姐弟二人拉扯大。

1947年馬旭參加軍隊,進入東北軍政大學吉林分校。赫赫大名的黃繼光和馬旭同在一個師。

當兵的人骨子中總帶有剛正不阿的氣魄和一心為國的偉大,或像黃繼光那般勇敢堅毅,或像馬旭這般懷揣著對祖國的拳拳真情。

馬旭因為其女兵身份,按照慣例被分配到醫務連。

在其位,守其崗,她踏實努力地完成醫務連的任務,休息時間也認真研習醫學知識,成了一名專業水平優秀的軍醫。

她不僅參加了解放戰爭,更是浴血奮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征戰沙場之際多次立下功勞,為一線戰場的軍人們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在征戰過程中,馬旭邂逅了軍醫顏學庸。在這槍林彈雨的困境之下的相識相惜更顯彌足珍貴。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戰鬥的慘烈程度聞者落淚,顏學庸曾親眼目睹戰爭的慘烈情況。

正是在如此慘烈的戰爭和環境氛圍下,馬旭和顏學庸兩人磨鍊了意志,時代潮流和精神支撐與寄託將他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戰後,顏學庸光榮地被授予「抗美援朝紀念章」和「保衛和平紀念章」,榮立三等功。

3年零32天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他隨部隊於1954年初與妻子同時隨部隊回國。1954年的七月,顏學庸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久經沙場的夫妻二人,從朝鮮戰場上凱旋而歸,馬旭進入東北軍政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等學校學習。

雖離開腥風血雨的戰場已久,但寶刀未老,心中仍有一種濃濃的報國之情。

馬旭聽聞剛剛組建好的空降兵部隊需要大量的醫務人員,她立馬站出來,積極自薦,請命前赴偏遠的祖國邊陲的部隊駐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眾所周知,我國國土廣袤無垠、無論經緯跨度都很大,祖國邊陲更是條件艱苦許多。但出色的中年的馬旭,仍然要求和年輕戰士們一起參加高難度的跳傘訓練。

像跳傘這樣的專業訓練,不僅要求過硬的專業知識基礎、強壯的身體條件、更是要有成熟穩健的心理素質。

馬旭一直以來都秉承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從未掉隊。

作為女中豪傑,參與了中國保家衛國的兩次大型戰爭,更是具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隨機應變的果斷。但是她的身體條件的確天生受限。

馬旭的身高不高,而且體重很輕,作為高空危險作業首先要有自身自重才能保證安全,她原本的條件遠不能達到我國日常訓練的標準。

馬旭不甘心就這樣失去發揮貢獻的機會,在別人的勸阻下,仍然堅持偷偷練習跳傘,不斷地去訓練場增強自己的肌肉含量和自身體重。

通過自己的不服輸的韌勁和認真努力的態度,馬旭通過了空降兵考核,在逆境之中涅槃重生,成為我國第一代女空降兵。

在馬旭成為女空降兵後,她回憶起擔任軍醫時,留意到傘兵在訓練和執行任務的時候他們的腳踝經常受傷,好多傘兵的職業病就是腳踝傷。

她和丈夫立志要為傘兵解決困擾多年的疾病,不僅僅是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若是能緩解這種疾病,也是對祖國作戰能力的重大提升。

他們一起致力於科研,發明出了一種充氣式的護踝。

使用這種護踝,運動前套在腳踝上,臨落地時像給皮球打氣一樣,把護踝充滿氣,可以緩衝。落地之後的瞬間,把空氣排掉,不影響接下來落地後的動作。

為了檢驗這項發明的有效性,利用專業優勢,親身投入跳傘實踐,馬旭夫婦自己戴著充氣式護踝跳傘。試驗了20多次,效果還不錯。

這項發明可以緩衝跳傘著陸時的衝擊力,使衝擊力減半,而且使常見的傘兵扭傷情況的機率降到最低,幾乎接近為零。

這項產品投入到部隊訓練的實地使用中,獲得了國家級的專利。

從成為空降兵後,馬旭的跳傘次數高達140多。她創造了三項中國之最——首位跳傘女兵、跳傘次數最多女兵、實施空降任務年齡最大女兵。

除此之外,兩人苦心經營,在醫學領域發表了許多具有影響力和進步性的論文,成為醫學界和軍事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代表作品有:《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

即使成為學界大牛,也不曾高調張揚,只見他們的名字頻繁出現在科技、醫學、軍事的頂級討論中,卻絲毫不追求鋪張的生活風格。

在國內外,馬旭老師素有中國軍中的「居里夫人」的美譽。

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他們又擁有著甜美的愛情的他們,可以過上一個舒適富足的晚年,辛苦一輩子的他們總該要到晚年開始享清福了。

但馬旭夫婦卻絲毫不見生活奢靡與享樂主義,儘管雙鬢斑白,依然堅守著中國古代的傳統儒家精神——慎獨。

即在無人之處仍然講究修養個人的道德水平,看重個人內在品行的操守。

年輕時在這人世間腳踏實地地做出貢獻,暮年時不為社會增添負擔不浪費社會資源。

匯款百萬,只為援馳家鄉教育

2018年,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已經85歲的馬旭老人在武漢向家鄉黑龍江省木蘭縣教育局總共捐贈了300萬元人民幣,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這筆巨款是馬旭和丈夫勤儉節約、辛勤工作了幾十年一筆一筆積累而來的。他們一直以來都貫徹著這種簡樸的生活理念。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於他們而言,漫漫人生路上看遍了各種時局的大起大落,出生入死的場面也經歷了無數次,見證過生命的脆弱,才知道自己的責任感和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使命感,錢財外物都是虛無縹緲的形式。

他們想要回歸到最樸素的狀態,於是在退休後選擇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裡度過。

湖北省軍區原本計劃在武漢市中心的部隊干休所的公寓樓給老人安度晚年。那裡的房子處於鬧市,但採光明亮,室內非常寬敞。

但馬旭和其丈夫不習慣這種過於鋪張的生活,還是回到了黃陂的小院子,這裡有兩間紅磚平房,他們已經在這生活了五六十年。

他們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這裡的自然空氣聞起來都讓兩位老人舒心靜氣。院子裡有山楂樹、橘子樹,還在田地間種植了柿子、栗子。

他們喜歡與自然為友的生活狀態。

孔子講「知者樂山、仁者樂水」,對他們來講自然田地中孕育著無限的生機和簡單的快樂。

馬旭夫婦多年來保持著極其簡樸節約的生活,吃穿等日常開銷往往也是夠用即可,從不追求華麗。

他們日常的打扮總是一身簡單幹練的迷彩服,腳上的鞋子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嶄新,明顯的使用痕跡,即便靴子有些脫膠但依然能看出乾淨整潔。

平日裡不斷擴充自己、始終不忘用自己的腦力為祖國做出貢獻,也希望通過學習能時刻關心了解祖國的動態。學習用的本子也是由舊練習本收集起來裝訂成冊的。

在《長江日報》的採訪中他們說:「我們每天都會讀書看報,長期訂閱《長江日報》、《解放軍報》、《中國婦女報》。」

不僅希望武裝起自己的頭腦,夫妻二人更是老當益壯,從不忽略對自身體質進行鍛鍊。

這在如今「躺平」「拖延症」大熱的社會風氣之下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兩位老人幾乎每天都堅持進行鍛鍊,

據了解,顏學庸先生近九十歲的年紀蹬上懸梯,180度可以來迴轉30多下,毫不費勁,下地後也沒有不適之感。

濃郁的軍旅情結使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帶有軍人的特有習慣。

在每一次對自己嚴格要求進行訓練的時候,固然有辛苦和疲倦,但這種幸福的負擔總讓這對夫妻回憶起在軍隊作戰的時光,總能回憶起以身報國的日子,那便成了一種信仰刻在了他們的時代精神里。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我們發現兩位老人雖然隱隱於市,但從未固步自封,仍然以開放多元的視角看待事物。

他們看過最新上映的火爆電影《長津湖》,更是和記者大談曾經親身赴往抗美援朝戰場的經歷。

馬旭老人說「比起戰場上,志願軍戰士只能吃凍土豆,咱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珍惜。」

「學史明理、學史崇德、學史增信、學史力行」以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新時代的最新思想,馬旭和顏學庸先生總能最快的學習吸收。

他們是經過實踐之後,能夠更好地理解新時代的思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中國在飛速發展之後迎來了高質量的發展,馬旭夫婦深知,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而未來創新的主要人才就是中國的青少年,所以教育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一步。

他們自己保持著終身學習,他們可以熟練使用網絡,購買、借閱書籍。那麼沒有這些良好教育設施的孩子們,就像好苗子沒有土壤培育。

經過思考,夫妻二人將自己的積蓄,決心捐贈給我國的教育事業。

在他們徜徉在科研海洋中時,也曾想起他的故鄉,那樣一個偏僻閉塞的小縣城的孩子們,是否能看到這大千世界的奧妙呢?

如果連教育設施和書本知識都跟不上的話,無異於把窺見世界的窗口也關閉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而這筆沉甸甸的巨額捐款,對於社會引發的關注非常大。但對於夫妻二人來說捐贈僅僅是一種默契,兩人三觀和夢想高度一致。

這筆錢他們原本就計劃捐獻出來做貢獻,只是他們在思考如何把資源最大化。

這理念也像他們的生活方式,從不浪費資源,弱水三千僅取一瓢飲,錢財萬貫只求簡單平穩。這種境界不是常人能有,這種奉獻精神,不只感動了你我,可以稱為真正的感動中國。

「少小離家鄉音無改,曾經勇冠巾幗如今再讓世人驚嘆。以點滴積蓄匯成大河灌溉一世的鄉愁,你畢生節儉只為一次奢侈,耐得清貧守得心靈的高貴。」

2019年感動中國欄目組這樣評價馬旭老人:

他們身上的感人事跡和熠熠生輝的閃光點深深打動中國人民的心靈,他們出現在人世間只為這世間帶來了福音、帶來了幫助,不曾索取、不曾張揚。

夫妻二人也沒有子嗣,而是把全部的愛奉獻給了國家。2019年,馬旭夫婦被評為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我們發現馬旭夫妻的終身學習精神和忠心報國的精神,是如此的強烈的燃燒在他們的人生中,貫穿始終。

他們的一生沒有經歷過多麼大富大貴的生活品質,從小就沒有特別順境的成長條件,原生家庭也不是那麼的幸福富足。

每每聽到、談起、想起他們的事跡,總讓人想起那句諺語「愛是一盞燈,在越黑暗的地方越亮」。

越是知道苦難給人帶來的痛苦與煎熬,越是了解逆境的困頓和艱難,越想在能力強大之時為別人助力。

中國人自古認為有大愛之人必定長命百歲,幸福安康。馬旭夫妻二人依然有著硬朗的身子骨。他們還有個心愿,那就是想給學生們講述真實的抗日故事。

她認為學生們可以從歷史記載中學習歷史,但親口講述的歷史,更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

以親身經歷來激勵中國少年們發奮努力學習知識,以自身的努力來建設祖國。讓祖國更加強大,實現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之路。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可以看到,馬旭和顏學庸夫妻二人出現在思想品德修養課堂上以親身經歷為學生們上課,他們自身就是一本最豐富的教科書。

我們一定可以看到,祖國每個角落的學生可以擁有更加豐富更加公平教育資源。

我們一定可以看到,祖國的青年義士像馬旭夫婦一樣擁有如此的奉獻精神和勤儉的生活態度,終身學習的人生信念。


相关文章

  • 不惜賣掉7棟房!佛心嬤「10元便當50年不漲」欠錢照樣開,拾荒補菜錢「只為讓窮人吃飽」
  • 婚車迎上喪葬車狹路相逢「互不讓道」,新娘見狀下車一個舉動驚呆眾人:大事不妙
  • 中1億頭獎!烤魷魚老闆嗨到「砸店」客人全傻眼!夜市證實了
  • 「90度鞠躬賣玉蘭花」婆婆烈日下被十幾台車拒絕!他心疼掏100元買,下秒景象超衝擊
  • 國中生「撿到30萬交還失主」堅持不收回禮!4個月後全校師生都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