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柔妃這把刀,李明如果真的要用,只能是用來對付上官家,放任柔妃拉攏其它世家。
但是李明沒有,他禁止柔妃和世家接觸,甚至還因此大發雷霆,換來了柔妃的怨毒。
第二把刀裴文宣。李明一開始,是打算讓其成代表寒門,在朝堂上形成一股新的勢力。
然而隨著李蓉成立督察司,和裴文宣的感情良好,李明又有些瞻前顧後,不太敢重用。
其實最適合主持這一屆科舉的就是裴文宣。
裴文宣有能力有野心,對世家沒有敬畏。李明當初看重的也是這點,一介寒門竟敢主動算計楊家。
這樣的人如果主持科舉,一定會乘機培植自己的勢力。
而他的出身,決定了無法掌控世家弟子,最終的選擇一定會落在寒門身上。
李明的錯在於,沒有想明白論跡不論心。
重要的是讓更多寒門弟子進入朝堂,和世家大族抗衡,至於裴文宣是否結黨營私,並不重要。
最後,是督察司。
督察司是架在世家脖子上的一把刀,世家非常清楚,尤其是暗中掌控刑部和吏部的謝家。
李蓉能夠成功建立督察司,其實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世家沒有傾盡全力。
至少上官家和蘇家,並沒有像謝家一樣,用盡渾身解數卻阻止。
上官家和蘇家的想法很簡單,等督察司成立了,再利用李明的猜疑奪走,變成世家手裡的刀。
李明的錯誤在於,他沒有握緊這把刀。
李蓉的督察司有督察百官的權力,但督察的結果不應該放在朝堂上,而應該直送御書房。
要不要處理,怎麼處理,處理誰,不處理誰,李明說了算,而是不是李蓉說了算。
李明一直缺少這方面的智慧。
就像當初的軍功名單,李明一個世家子弟都不放進去,結果惹來了世家的群情激奮。
李明真正應該做的,是放一些世家弟子上去,但是不按照上官家的節奏來。
讓一些世家多拿,讓世家拿不到,讓世家內部因為利益分配起矛盾,讓上官家失信於其它世家。
誰掌握了分配,誰才真正掌握權力。李明的做法,其實是把主動權給了上官家,反而幫上官家團結了其它世家。
歸根結底,李明並不適合當皇帝,為難自己,也為難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