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陳巧蓮
故事來自生活中的瑣事,有所改動。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勿過度理解。感謝!
想著有一段時間沒見著寶貝大孫子了,兒子也沒帶孩子來看我,我就買了一點孫子喜歡的水果,拎著一箱牛奶去了兒子家,結果吃了閉門羹。我給兒媳婦打電話,問她怎麼家裡沒人,自己想見孫子了,兒媳婦冷笑:「沒在家,孩子被外婆帶走了,我要忙著打工賺錢還房貸,誰讓自己沒攤上好婆家。」
我聽出了兒媳婦的冷嘲熱諷,但努力忍住了火氣,問:「那孩子啥時候會在家呢?」兒媳婦不耐煩了,說:「說不好,十天半個月,幾個月,一兩年,都有可能的。畢竟我和你兒子只能靠自己打拚,沒空接孩子回來。」說完,兒媳婦就掛斷了。我紅了眼眶,沉默了好一會,又給兒子打去了電話。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吵了一架,本以為母子沒有隔夜仇,誰能想到,他記仇。我說兒媳婦態度不好,還不讓我見孫子,兒子笑了一笑,說:「你不知道原因嗎?都大半個月了,難道你還沒改變主意?媽,我也不扯東扯西了,只要你把85萬賠償款給我還房貸,我保證,所有的一切都和以前一樣。」
我再次重複我的想法,我說我想用來養老,如果用不上或者沒用完,以後還是你的。你如今也不是還了房貸,就吃不上飯了,有壓力,但也不算很大,為啥非要拿這一筆錢?兒子不置可否,說:「養老有兒子,你擔心啥?難道你認為我這個兒子不會給你養老?」兒子不耐煩了,說我要是沒想通,就別找他了。隨即,他掛斷了電話。
因為我的身體原因,我和我老公,就只有兒子一個孩子。來之不易,自然寵愛了一些,可以說是百依百順了。我做夢都沒想到,我們的寵愛,讓兒子對我們沒了感恩之心,只會索取,卻從不想著回報。我認為我和我老公,對兒子和兒媳婦的付出,算是盡心盡力了。兒子結婚的時候,我和我老公掏空積蓄,給他在城裡付了婚房首付。
房貸小兩口承擔,壓力確實不小,但有壓力才有動力。再說了,要一步到位,三室兩廳,也是兒子和兒媳婦自己的選擇。後來兒媳婦生了孩子,我說我正好退休了,我來照顧坐月子,然後幫忙帶孩子。但兒媳婦不同意,說擔心有婆媳矛盾,傷了彼此的感情。兒子也說是為了我好,還是讓兒媳婦娘家媽媽過來幫忙帶孩子吧。
小兩口堅持,我也沒有勉強。親家母過來之後,兒子讓我每個月給親家母3000,兒子說帶孩子很辛苦,算是心意。我當時很意外,怎麼我說要過來幫忙帶孩子,兒子就沒有要給錢的意思,換成親家母,怎麼就要給錢了?都是給子女幫忙,怎麼還有區別。面對我的疑惑,兒子理直氣壯,說:「誰讓孩子跟我姓。」
我無語了,我和我老公其實都不在乎這個。而且兒媳婦娘家有哥哥,我和兒子說,你讓兒子隨母姓,你看你小舅子能不能答應,人家還擔心你跑去分家產。雖然我抱怨了,但我還是給了兒子每個月3000,要知道我每個月的退休金也才4000。若不是我老公做一點小本生意,如今一把年紀了還在堅持,我倆只靠剩下來的1000,是完全不夠生活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由此可見,兒子是真的沒為我們考慮過。我曾經想過,我們為兒子付出這麼多,之後養老,他應該不會輕易給我們甩臉子吧?結果可好,還沒等到需要養老,我和兒子就因為錢的事情吵架了。老公收攤回家的路上,遇上車禍,一句話都沒留給我,就這麼撒手人寰。因為兒子已經成年,我公公和婆婆也去世了,所以85萬賠償款都打給了我。
我認真想過這筆錢該怎麼用,想到隔壁李大姐。就因為自己手裡沒錢,兒子和女兒又覺得李大姐歲數大了,沒必要。所以沒動手術,李大姐落下了跛腳的後遺症。李大姐不止一次和我哭訴,早知道就不把積蓄都給兒子和女兒了,要是錢還在自己手裡,肯定會堅持動手術,也不會落下了病根。
聽多了,自然心中有想法,所以85萬賠償款,我想留下來,用來養老,這樣就不會出現鄰居李大姐的事情。結果兒子知道我的打算之後,很生氣。兒子說了自己壓力大,雖說85萬距離全部房貸還差不少,但還掉一部分,自己壓力就能輕一點。我和兒子說了原因,可惜兒子聽不進去,反而和我大吵一架,摔門而出了。
跟著一起過來的兒媳婦,更是說我沒心沒肺,只想著自己,親生兒子都不管。隨後也拎著原本帶回來給我的水果,走了。我是真的生氣,兒子怎麼就能一丁點都不為我考慮?每個月3000給親家母,都不知道要給到啥時候去,我老公又去世了,家裡直接沒了收入,兒子理直氣壯,讓我把全部賠償款給他,絲毫沒去想我以後的生活怎麼辦。
我堅持要把這筆錢留下來養老,兒子見實在說不通,也就不理我了。我本以為,這件事情就這麼翻篇了,誰能想到兒子和兒媳婦還惦記著這筆錢,我沒改變主意,直接連兒子的家門都進不去,更別提見到寶貝大孫子了。我一想到兒子拿養老說事,我就寒心。就如今兒子對我的態度,但凡以後我啥也沒有了,還有可能對我好?
我還是覺得這筆錢,我應該自己留下來。這樣萬一以後兒子不管我,我還能去養老院。但如果我堅持不改變主意,估計不僅進不了我兒子的家門,也會真的會見不到我的寶貝大孫子了。85萬賠償款,我想用來養老,兒子想還房貸,吵架後我進不了兒子的家。你們說,我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還是聽兒子的,相信他一次?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