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作者顧文華找到他,說想要他幫忙寫一個推薦語,顧己鳴連書都沒有看,就說他混淆了「難得」和「小眾」的概念。
我在顧文華的身上看到了當年顧己鳴的影子,我在顧己鳴的身上看到了當初忽視、嘲諷他的人的影子。
同樣的飯局,同樣的推杯換盞,同樣的觥籌交錯,當初只能在角落裡的他現在坐上了主位,成為了焦點,成為了人人吹捧的對象。
可他卻早已失去了自己的初心。
他說,「市場認可並不代表著文學成就。」
這句話不是他在謙虛,而是他在嘲諷,《黑雨》受到市場認可,不代表他有文學成就,他的《冬至》沒有受到市場認可,不代表沒有文學成就。
他用唐尋的《黑雨》收穫了名利,還要在背地裡踩他一腳;他自詡清醒,不會為這些粗製濫造的標準低頭,卻又迫切的想得到其他人的認可,得到讀者的認可。
他看不上那些所謂的噱頭、獵奇、亮點,他覺得那些都是粗製濫造的東西,只有像以前那樣中規中矩的文章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文學作品。
他明明無力改變現狀,只能迎合,卻還要高高地昂起自己的頭,自傲自尊地藐視一切,彰顯著自己的與眾不同。
他一邊呼籲學生將大眾的目光從短視頻上吸引到書本上來,一邊又讓助理多剪幾個視頻發到網上去。
04
一年的時間,顧己鳴已經被生活、現實、慾望、名利啃食的面目全非。
當初的他,雖只是一名小小的審稿編輯,但是他也會因為喜歡一篇文章而約見作者,給她安慰,讓她不要放棄,會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抱歉。
現在的他,已經成為了文學社的副社長,明明有足夠大的能力去幫助小作者,可他卻選擇了漠視,選擇了嘲諷。
明明他們都曾是同一個階層的人,可等他爬出這一個階層之後,他想到的不是拉一把,而是踩一腳,防止那些比他更優秀的人冒頭。
或許顧己鳴也沒有想到,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會成為了自己當初最討厭的那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