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對於古典文學名著的傳承是她的初衷。
從左至右:齊志、林鵬(飾王熙鳳)、胡玫、黃佳榮(飾薛寶釵)、邊程(飾賈寶玉)
早在2006年,胡玫籌備立項《紅樓夢》時就闡述過自己的觀點,她這次創作的新意之一在於以電影的手法再現中國古典名著的青春夢想。胡導在創作之初就闡述了試圖以電影的手法,還原原作中人真實的年齡的想法。她所選擇的演員不僅僅幾乎全部是新人,而且全部新人演員的平均年齡只有14歲。這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是極其少見且需要勇氣的。
胡玫認為,她創作的《紅樓夢》不是一部關於紅男綠女的簡單愛情故事,從「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的創作,始終以「賈坑林財」故事發展為線索,揭示了所謂金玉良緣的政治經濟背景,以及由此導致的動人心魄的愛情悲劇。
「中國文學中喜劇和大團圓的故事多於悲劇,但也產生了《紅樓夢》等偉大的史詩性的悲劇。因此,我是從比較廣闊的歷史文化視野出發,著重挖掘和表現《紅樓夢》所內含的歷史社會意義。當然這是很困難的。」
《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巨著。因此,任何時代都會給藝術家們留下巨大的想像與創作空間。
胡玫坦言:「我的優勢是敘事,利用鏡頭講一個好的故事,這是長期摸索的結果。挖掘歷史中那些能打動現代人的題材,是我的追求。更直白地說,戲比天大,我要拍一部青春版《紅樓夢》,一方面影響年輕人去重讀名著,豐富修養;另一方面,把『紅樓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青春版《紅樓夢》的情懷
胡玫常常說起這麼一句話:「《紅樓夢》是我的青春。在特殊年代裡童年的我,是和大觀園裡的孩子們一起長大的。」的確,《紅樓夢》是國人心中的一份摯愛,對於胡玫,這份情愫也由來已久。
年輕時代的胡玫 (資料圖片)
胡玫的身世也很特別。先輩經歷了戰爭年代,祖父曾率領八路軍一個團的兵力與日寇作戰,1937年犧牲在家鄉沛縣,為了抗日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他犧牲後名字刻在了南京中山陵。她的父親胡德風也打過仗,12歲就騎著一頭毛驢加入了八路軍115師。而她17歲時,與後來唱《軍港之夜》的好友蘇小明同時穿上了綠軍裝,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顯然,擅長拍「男人戲」,與軍旅生涯不無關係。
胡玫的父親胡德風後來成為我國著名指揮家,曾在大型歌舞劇《東方紅》中擔任指揮。母親馬璇是歌唱家,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聲樂教研室主任。她的外公呼禾齋是著名書畫家、古董鑑定家,曾擔任中國美術館第一任展覽部長,並一直擔任書畫大師齊白石先生的秘書。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中,胡玫走出了多彩的人生。所有的反饋向人們證明,她的成功絕非偶然。
胡玫版《紅樓夢》,講的是女性故事:元妃省親、黛玉葬花、修大觀園、黛釵調包……這些經典的情節,被大量影視劇進行了藝術復刻。而出自她之手的《紅樓夢》除了再現這些橋段,還重點刻畫「陰謀與愛情」主題。誰沒有年輕過呢,這麼理解「《紅樓夢》是我的青春」,就不難解讀了。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