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亂語」、突圍情話,還有奇奇怪怪的標籤,這無疑是將抽象玩到最後。
我甚至無法在文章中,向部分讀者解釋到底什麼是「抽象」,為什麼年輕人喜歡「發瘋」。
因為這一切都太抽象和瘋狂了。
且慢,別以為這電影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其實是因為《從21世紀安全撤離》太超前的搞笑風格,才會讓觀眾受到如此大的衝擊。
內核是中二且幼稚的拯救世界,可外殼卻非常花哨,且視覺效果一絕。
這一點從時長不多的預告,其實也能清晰地感受。
導演是從構架變成故事,隨後自己手畫成漫畫,再用3d還原真實場景,最後用特效來還原前面的步驟。
而從張若昀的選擇來看,其實也能預想到電影的質量。
這哥一直以來不就玩抽象嗎。
男頻大爆前,《慶餘年》里的范閒,不跪皇上,朝堂上胡言亂語,萬事講求一個公平,這不癲?
《警察榮譽》中的李大為,跟著烈士子女和博士「混」進派出所,把師父氣得愁眉苦臉,成天闖禍但還真傻人有傻福,這不癲?
還有《鳴龍少年》,看著是老師,實際上能與學生打成一片,在校園種樹,與「差生」勾肩搭背,這總算是癲了吧?
不按常規出牌,才是張若昀的底牌,或許也是他願意選擇《從21世紀安全撤離》的原因。
結語
其實該電影首波預告放出後,我已經預想到會有不少觀眾適應不了如此風格。
畢竟如今電影市場,商業片的套路都是大差不差的,網絡環境也是比較渾濁的。
大家從這個社交平台,吵到那個視頻軟體,再來個加長版「短視頻」風格的電影,肯定會有不少人吃不消。
而且《從21世紀安全撤離》在點映這個舉動上,也是一股清流。
別人點映是擺明了要票房,這影片硬是從全國各地挑城市點名,而且那一天晚上的固定時間,只有某些影院會開一場來供觀眾觀看。
大家自己買票前去觀看,笑得合不攏嘴,出來後毫不忌諱地評價「癲」、「瘋」。
而覺得莫名其妙的觀眾,會抱有懷疑態度選擇其他影片,更喜歡此風格的人自然會迫不及待買票觀看。
在不劇透的情況下,讓觀眾自行選擇,我想,這才是當今電影應該有的態度。
不知道《從21世紀安全逃離》有沒有勾起你的興趣呢?
南楓娛樂圈
有品質的娛樂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