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隨著新農村的建設,老家農村的被改造得越來越好,鋪設了新的水泥地,整修了水溝,加設垃圾桶,整個村子的生活文明起來,環境也更加好了。
很多從前去城裡生活的老人,一個個都回去建房養老,每次有人家建了房,我父母必定會被邀請回去參加搬家宴。
而每次回去,看到同樣年紀的老人都建房養老了,雖然他們會為了面子老說還是城裡好,但內心是十分羨慕農村的生活。
那時候,看見父母這樣,我心裡也有點質疑自己,是不是不該賣房子的?
直到父親因病去世後,我才真正開始為掉賣祖屋這件事感到後悔了。
前年,父親突發疾病去世了,他的遺願就想讓我把他安置到老家去,千萬不要葬在公墓。
按照我們老家的喪葬風俗,人走後要安葬,都得在老家舉行一場喪事,一般都是在家裡置辦靈堂,做三天法事再上山安葬的。
可我在老家沒了房子,連著地皮都成了別人家的了,根本沒法辦喪。就算村裡有祠堂,可以借我們辦喪,但辦喪期間,我們沒房子住,也沒法借住別人家。
最後,父親的喪事只能一切從簡,火化後就送上山安葬了。
看著別人家給老人辦喪,都是熱熱鬧鬧,在家裡大搞好幾天,而我們家卻只能這樣冷冷清清地,這讓我感覺沒給到父親最後的盡孝。
同時,村裡人看見我家這樣,也開始流言四起,說我就是敗家子,連祖屋都賣了。雖然這些話沒有直接說我,但傳來傳去,傳到我們耳朵里,也讓我覺得挺沒尊嚴的。
其實這些還不算什麼,這兩年回去祭祀掃墓,發現老家裡沒了房子的我,就跟外來客一樣,沒有落腳點,這才是最尷尬的。
沒賣房之前,我們回去即使不在那留宿,但還能回老屋歇歇腳。
而如今,每次回去,只能直接急匆匆上山,祭祀完急匆匆地回城,或者厚著臉皮去鄰居家借座。
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就成了外來客人一樣,這裡有我們一家的回憶,卻再無我們一家的根。
那種滋味,我在年輕時,因為忙著工作和生活,根本體會不到,如今自己上了年紀後,才特別有感觸:
在城裡房子再多,那都是幾十年的產權,且冷冰冰的鋼筋混凝土,而農村的老房子,才是屬於完全屬於自己的,且擁有情感和回憶的家。
所以,勸大家不要學我,不管在城裡住得多好多自在,都不要輕易賣掉自己農村的房子,一旦賣了,我們就會成為無根的人,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