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陳彩萍
故事來自生活中的瑣事,有所改動。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勿過度理解。感謝!
有人說:「子女跟父母的緣分,分為兩種,一種是來報恩的,一種是來討債的。」深以為然,來報恩的孩子,一般都會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懂得感恩和回報,父母在晚年就會享福。而來討債的孩子,父母的付出只會視為理所應當,只懂索取,不願回報,父母在晚年,就會受委屈。
如果可以選擇,作為父母,肯定希望自己的子女,是來報恩的。但問題是,這並不是一道選擇題。有些孩子,即使父母沒有溺愛,用心教育,但依然會變成白眼狼。所以對於父母來說,這個時候應該想到的是自己如何選擇,是繼續在時間和經濟上幫襯下去,還是及時止損,晚年指望自己?
兒子給我打來電話的時候,我已經收拾好6年沒有回來的老房子,正坐在院子裡看夕陽。兒子的聲音帶著撒嬌,說:「媽,你怎麼還真的說走就走,也不等我出差回來?忽然走了,我們都不自在。」兒子說了一堆客套話,各種噓寒問暖。我笑了一笑,沒有任何感情,說:「你就說有啥事情吧。」
兒子愣了一會,大概是意識到我懶得扯皮這些有的沒的,也說了心裡話,兒子說:「媽,您不需要接送孫女了,想要回老房子享清福也不是不可以。但咱們說好的,6000退休金給我4000這件事情,可不能變卦。你就每月給我轉帳就行,千萬別忘記了。」兒子和我分析,我一個人在農村,自己種點瓜果蔬菜,上了年紀,也不用每餐都吃葷菜。
也就是說,兒子認為我6000退休金,他還給我留了2000,很貼心了,日常生活綽綽有餘。兒子理直氣壯,我氣笑了,乾脆拒絕。兒子震驚,問我什麼意思,問我用不完的退休金,為啥不能給他?我努力壓住火氣,和兒子說日常生活,可能2000足夠了,但如果我生病了呢?手裡頭沒錢怎麼辦?
我和兒子說,我要把沒花完的退休金存起來,以後養老用,也算是我的一個退路。可是我各種解釋,合情合理,兒子不能接受。兒子卻指責我自私,兒子說:「媽,你明明知道我要還房貸,還要養家,有壓力。要是你能給我4000,我的壓力就能減輕,之前不都是這樣嗎?為啥如今不願意了,你就看著我這麼辛苦?你可真自私。」
兒子的話,讓我氣不打一處來,他處處指責我自私,只為自己著想。指責我作為母親,卻沒有處處為他考慮。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我老公在兒子小時候就去世了,我一個人拉扯兒子長大,很不容易,吃了很多苦頭。一起經歷過這些,我以為兒子是能理解我的不容易的。可明明小時候會心疼我辛苦的孩子,結婚成家後,眼裡卻沒有這些了。
如果說養育孩子是義務,那兒子結婚成家,我給了彩禮,給了婚房的首付,辦了婚禮,兒子自己就出錢拍了婚紗照,難道還不夠嗎?而且兒媳婦懷孕生下女兒,還是我花錢送兒媳婦去了月子中心。兒子後來讓我幫忙帶孩子,不然他一個人養家餬口撐不住,我也是一句抱怨的話都沒有,收拾小包袱就過去了。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