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這話在今年的暑期檔電影市場上,算是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驗證。看看烏爾善的《異人之下》、李陽的《從21世紀安全撤離》、陳思誠的《解密》,這三部電影上映前的宣傳聲勢,那叫一個浩浩蕩蕩,好像不爆都難。結果呢?一部接一部都啞火了,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異人之下》上映13天,票房才1.16億元,豆瓣評分6.0,口碑票房雙失;《從21世紀安全撤離》上映6天,票房9100萬元,豆瓣評分倒是高點,7.6分,但也就小部分影迷力挺,大部分觀眾還是不買帳;《解密》上映5天,票房2.23億元,看似不錯,但跟預期比起來還是差了一大截,最終可能過不了5億元。
這三部電影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主創嗨、粉絲嗨、業內嗨,但大眾就是不跟。小圈子內吹捧式營銷帶來的熱鬧假象,並沒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口碑和票房。反而,還可能因為觀眾預期的拔高,讓電影涼得更快,跌得更慘。
看看這些電影上映前,業內是怎麼吹捧的。徐崢說《異人之下》是「太好看了!烏爾善的心理年齡太年輕了!」;姚晨說這是「國產漫改電影的封神之作!」;還有一堆大腕兒都毫不吝嗇地夸電影、夸導演、夸演員。結果呢?觀眾一看,哎呀,這哪是封神之作啊,簡直就是封神「笑話」。
再說《從21世紀安全撤離》,主創和營銷方更是自嗨得不行,直接打出了「暑期檔王炸」的宣傳語。結果呢?王炸沒炸響,倒是把自己炸得外焦里嫩。還有《解密》,上映前也是各種被捧「新」、被捧「國際化」。結果呢?國際化是沒看出來,倒是挺「自娛自樂」的。
其實啊,這三部電影的問題恰恰就出在了自嗨,甚至自戀上。它們講的都是英雄故事,但塑造人物的過程中都忽視了成長為英雄的過程。觀眾看著他們一路成長,最後得完成內心自我價值的投射實現才行啊。可這些電影的主人公呢?跟觀眾離得太遠,你演你的,我看我的,很難共情。
現在的觀眾啊,都聰明著呢。他們知道什麼是真的好電影,什麼是吹出來的假嗨。所以啊,要想在暑期檔這個兵家必爭之地脫穎而出,還是得靠實打實的口碑和票房來說話。假嗨?救不了暑期檔!
看看網友們的評論就知道了:「本以為這幾部電影能救市呢,結果一個個都撲街了。」「宣傳得那麼火熱,結果一看電影就失望了。」「還是得多關注觀眾的需求啊,別自嗨了。」……哎,說到底啊,還是得記住那句老話:「金杯銀杯不如觀眾的口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