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重明》的播出可謂是一波三折,先是被愛奇藝臨時分銷給芒果TV,後又幾乎無預熱地空降在午夜檔播出。這樣的宣發動作,仿佛坐實了該劇不受「待見」的傳聞。然而,比起那些網傳的「製片公司破產」、「製片人跳槽」等新聞,這更像是平台內部閱片後做出的決策。愛奇藝站內熱度剛破7000,雲合市占率最高不過9.9%,如此慘澹的數據表現也與該劇的流水線產品質量相匹配。這不禁讓人疑問,仙俠劇的創新之路,還能走多遠?
近年來,仙俠劇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一邊是爆款頻出,一邊是粗製濫造的質疑聲不斷。但事實上,從這一品類近年出圈的已播劇和儲備豐厚的待播劇來看,行業並未停止推陳出新,更多成果還有待市場檢驗。然而,《四海重明》的失利,無疑給仙俠劇的創新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
《四海重明》作為一部「幼稚園仙俠」劇,本應以少年意氣、熱血中二與搞笑歡樂為賣點,但遺憾的是,該劇並未能將之較好地落實到具體情節上。劇情經不起推敲,敘事節奏也不妥當,使得觀眾對該劇的評價普遍不高。此外,選角的不適配以及缺乏CP感等問題,也進一步限制了該劇的發酵和討論。
《四海重明》口碑問題的深層原因,在於其幾乎完全陷入套路的改編。很多項目會在IP改編過程中發生嚴重變形,最終失去獨特稜角而成為套路相似的流水線產品。劇版《四海重明》在改編過程中,不僅加重了愛情線,還削弱了女主和配角人設,使得原著的絕對女主中心爽文變成了男女主並重的劇情。這樣的改編無疑讓原著粉絲感到失望,也難以吸引新觀眾。
然而,儘管《四海重明》失利,但仙俠劇的創新之路並未因此停滯。近年的仙俠劇創作正在不斷革新,已播劇中不乏反套路、新人設、新設定的作品,待播劇方面更是元素疊加、題材新穎。這些變化無疑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期待和驚喜。
追究仙俠劇變化的根源,自然離不開觀眾與平台的敦促。熱門IP與流量明星的組合已不足以讓觀眾為之欣然買單,市場迫切期待真正新穎紮實的內容出現。這也迫使平台和創作者們主動進步,推動仙俠劇的創新和發展。
然而,空有革新的意識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有落實創新的能力。如同《四海重明》,原著擁有反套路的故事架構,但影視改編卻浪費了這種優勢。這無疑給仙俠劇的改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總的來說,《四海重明》的失利給仙俠劇的創新之路帶來了一定的挫折,但並未阻擋仙俠劇前行的腳步。相反,它更加提醒了行業和觀眾,仙俠劇的創新並非易事,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嘗試。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真正新穎、紮實的仙俠劇作品出現,為觀眾帶來更多的驚喜和感動。同時,也希望平台和創作者們能夠更加注重作品的質量和創新,共同推動仙俠劇的發展和進步。畢竟,「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只有不斷創新和進步,才能讓仙俠劇這一品類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