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舊瓶裝新酒,別有一番風味」,這句話用在當下的古裝探案劇上,可謂是恰如其分。今年,古裝探案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從《長樂曲》到《四方館》,再到已經收官的《顏心記》《唐朝詭事錄之西行》等,一部接一部,讓人目不暇接。這不禁讓人好奇,古裝探案劇這塊「難啃的骨頭」,為何能在近年捲土重來,又能否在類型多元的嘗試中催生出新的爆款呢?
回顧古裝探案劇的歷史,從1993年的《包青天》到後來的《洗冤錄》《少年包青天》,這一類型劇一直都有著不小的受眾群體。而今,隨著《長安十二時辰》《大宋少年志》等劇的相繼播出,古裝探案劇再次迎來了回暖潮。這背後,既有著影視行業題材起落的規律,也離不開從業者持續翻新的內容打法。
類型疊加,無疑是古裝探案劇近年來的一大亮點。言情、武俠、女性、輕喜等流行元素與古裝探案的結合,讓這一類型劇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像《長樂曲》中的言情元素,《九義人》中的女性視角,還有《天啟異聞錄》中的喪屍設定,都是類型疊加的典範。然而,類型疊加雖好,卻也考驗著創作者的水平。一旦處理不當,就容易陷入元素雜糅、貪多嚼不爛的困境。
除了類型疊加,古裝探案劇還普遍採用了「輕案件,重人物」的創作策略。這主要是因為,要想在案件層面做出新鮮感,實在是太難了。於是,創作者們轉而將重點放在人物和立意的打造上,力求與現代觀眾達成共情和共鳴。像《唐朝詭事錄之西行》中的複雜人性和現實立意,就深受觀眾喜愛。
然而,即使古裝探案劇在人物和立意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創新難的核心困境仍未得到妥善解決。高要求的觀眾更想看的還是邏輯完美、設計精良的探案解謎。而在這方面,古裝探案劇幾乎已經被過往的佳作探索到了極致,更新空間實在有限。因此,要想在類型多元的嘗試中催生出新的爆款,古裝探案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短期的繁榮還是可以預判的。目前,古裝探案劇的存貨不少,像《大奉打更人》《子夜歸》等劇都頗受期待。這些劇集在設定上各有新意,無論是嚴肅呆板「道士」與颯爽肆意「貓妖」的組合,還是背負未知往事的女主重返京城的復仇故事,都讓人眼前一亮。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