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話》的熱賣掀起了一股「西遊熱」,無論是喜歡的還是不感興趣的人,都會不禁回想起這部經典之作——《西遊記》。
每當我們重溫這部經典時,還是忍不住感嘆,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確實有其獨特的魅力。即便拿著放大鏡去細細品味,也很難找到讓人不舒服的地方,反而會驚訝於其中隱藏的諸多巧思。
就比如如來佛祖這個角色,雖然他的出場次數不多,但每次都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次出場便將齊天大聖壓在五指山下,留下了經典的「如來掌心」名場面。
而如來佛祖的出名之處不僅僅是那被「染」上猴尿味的手掌,還有讓密集恐懼症患者頭皮發麻的髮型。長大後才知道,這不是髮型,而是頭型,它不僅能讓密恐患者望而生畏,也能讓神魔都為之膽寒。
佛祖的頭型很嚇人
和尚的髮型是什麼樣的,程式設計師深有體會,當收入不菲的程式設計師望著自己滿是落髮的雙手就知道,這世界上終究還是有一樣東西失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也知道寺院裡的大師們都經歷了怎樣的痛苦與不舍。
至於和尚的頭髮嘛,自然是一根都沒有。走進寺院,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光頭,個個都光亮得像拋光打蠟過一樣,甚至能反光。雖然有些誇張,但其實寺院裡的和尚作息非常規律,不像熬夜的程式設計師一樣,毛囊壞死,頭髮長得還挺快。
但他們始終保持統一的光頭造型。在這種固定思維下,《西遊記》里如來佛祖的「髮型」就顯得格外奇怪了:為什麼其他和尚都是光頭,佛祖作為「老大」反而留著頭髮,還是一頭「羊毛卷」?
初次見到佛祖時,那髮型確實有點怪,說是羊毛卷吧,顯得挺規整的,但細看又不像。畢竟誰會頂著一圈圈像海螺一樣的卷髮呢?
印象最深的,還是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突然一個頂著海螺頭的大號胖子出現將孫悟空治服。那時候,這個髮型就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後來長大後去寺廟才發現,佛像的髮型就是這樣的,只是看上去更「扎手」了。電視里看起來像是盤起來的頭髮,稍顯柔軟;但寺廟裡的佛像,那「髮型」看著硬邦邦的,甚至帶點刺,一圈圈緊密排列在佛祖的頭頂。
有人打趣說,佛祖的「頭髮」這麼多,是不是因為其他和尚的頭髮都長到他頭上了?其實不然。後來才明白,佛教講究眾生平等,佛祖自然也不例外。
那些看似「頭髮」的,其實是佛祖的「肉髻」。傳說中,得道的高僧可以修成這樣的形態,面色紅潤,聲音洪亮,頭頂的肉會隆起,形成一個個類似海螺的肉球,這就是所謂的「肉髻」。
而有肉髻的和尚都不是普通的和尚,在西遊記里靈吉菩薩和普賢菩薩都是有肉髻的和尚,但其實他們更應該像觀音一樣,造型柔和。而那些真正有肉髻的,像燃燈古佛、藥師佛以及如來佛祖,才是正統的代表。
不過,單憑肉髻來判斷一個和尚的修行深淺,顯然有失偏頗。肉髻只是佛教的象徵之一,在《觀無量壽經》等文獻中,對佛陀的肉髻有著詳細的描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肉髻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其中還有不少其他的特徵,有些看起來非常英俊正常,比如睫毛整齊、牙齒緊密、皮膚細膩、手指修長等;也有些看起來比較神異,比如青蓮般的眼睛、毛髮左旋、雙手過膝等等。
而肉髻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那這樣的印象是從哪裡出現的?關於這些象徵的來源,其實大多都能追溯到現實,我們也可以拋開神話的色彩,從歷史和現實中找到答案
佛教的創始人,凈飯王子
我們都知道宗教故事總帶有一定的神奇色彩,其實佛教也是如此。傳說有一個王國叫做凈飯王國,國王和他的王后十分恩愛,不久凈飯國的王子出生了,這個王子是未來佛教的創始人,也是後世大名鼎鼎的如來佛祖。
而這樣一個名人的出生就註定是不平凡的,所以王子出生的時候非常順利,順利到什麼程度,可以說王后沒有感受到痛苦就生下來了。不僅如此,在王子出生的那一天,天更藍,水更清、星星和月亮更是出人意料的一起閃閃發光。
要知道月明註定星稀,我們現代人知道月亮反射的太陽光會擋住其他星星的光芒,但佛祖的降世直接打破了自然規律,視物理於無物。
不過雖然王后在生產之際沒有痛苦,但據說生產後不久便去世了。王后的去世,讓剛剛出生不久的王子想了很多,一個剛剛出生的的孩子為什麼會思考,這就體現出佛祖的與眾不同。
普通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只會躺在那裡哭泣,但是王子不一樣。他不僅不哭,還能開口說話,甚至剛出生的他還能走路,走路時腳下會綻放蓮花,除了體型小之外,幾乎與成年人無異。
幸虧王子出身於王室,這樣的孩子被視為祥瑞,若是平民家庭,可能早就被當作妖怪丟棄了。
國王對這個王子也是寵愛有加,為他取名「悉達多」。悉達多王子很快長成一位翩翩少年,到了婚娶的年紀。凈飯國王就為他找到了一位美麗、高貴的妻子,本應是一件喜事,但悉達多心中卻充滿了不安。
「為什麼會如此?為何只有我享受這一切?」高貴的出身、非凡的才智、俊美的外表,以及即將到來的美麗妻子和至高無上的地位。平常人一生中敢想的不敢想的,悉達多王子都擁有了,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滿足。
完美的一切無法讓他享受到任何美好,而是成了一個完美的牢籠,讓他無法看見牢籠外的一切。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實的,為了追尋那未知的真實,悉達多在大婚之夜離開了皇宮。
皇宮外,悉達多見到了他想都不敢想的真實,這裡的人貧窮、痛苦過著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
破敗的街道上,衣衫襤褸的孩子擠在無法遮風擋雨的棚子裡;老人們因疾病折磨痛苦呻吟,一些則靜靜地躺在地上,失去了生命。悉達多親眼目睹了生老病死的真實,這些在宮中他從未接觸過的東西,深深地震撼了他。
回到宮裡後,悉達多的內心再也無法平靜。他不斷思考,為什麼同一片藍天下,宮中與宮外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再也無法平靜地享受宮中的一切,王位也不再是悉達多追尋的東西,或者說悉達多王子這個身份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
於是,王子不再是王子,悉達多也不再是悉達多。世界上多了一個修行者,名為釋迦摩尼。這個決定在王國引發了震動,但對釋迦摩尼而言,這些世俗的波瀾已經與他無關。他全心投入到苦修中,減少進食,每日冥想。飢餓使他的身體日漸消瘦,卻讓他的精神愈發堅定。
一天,他在叢林中修行,一隻鴿子飛進了他的懷裡,正當他疑惑時,抬頭看到一隻飢餓的鷹在盯著鴿子。釋迦摩尼明白,如果救下鴿子,鷹就會餓死;但如果放任鷹捕殺,鴿子就會喪命。於是他做出了令人驚嘆的選擇——割下自己的肉喂養鷹。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這個選擇在後人看來匪夷所思,也有人質疑他是否助長了惡行,但在佛教故事中,這隻鷹最終被感化,留在了釋迦摩尼身邊。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不少,經過一番苦修,釋迦摩尼得到一些感悟但是這些感悟尚不足以解決他的疑惑。一天他來到一株古老的菩提樹下,進入冥想。在冥想中他突破了天魔的誘惑,領悟了生死輪迴的意義,修成佛祖。
這個佛祖後來被稱為佛陀,並不是我們認識的如來佛祖,而是佛陀。
佛從經文走向現實
如來、觀世音等角色,更像是神話中的人物,名字並不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而是後人憑藉想像附加上去的故事。這些名字其實源自佛教中的一些深奧詞彙,隨著佛教文化的傳播,逐漸在我們這邊演變成了天上的神仙或者佛。
然而在佛教原教旨中,這些詞彙代表的是一種思想境界,而不是具象的人物形象。不過,這並不妨礙小說家們,從佛經里截取一些內容,刪改加工,創造出更符合老百姓想像的神佛形象。於是,那些原本無形無相的佛陀,逐漸演變成了有形有相的如來佛祖。
那如來的形象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就是從佛經中對佛陀的描述中提取而來的,經書中提到,肉髻象徵著智慧,而智慧是通過修煉獲得的。於是,腦袋上滿是肉髻的形象就成了「大智慧」的象徵,是佛教中等級最高、最強大的存在。
不過這些都是小說家所寫的故事,為了迎合大眾的想像,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
參考資料:
《西遊記》
《觀無量壽經》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