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禮尚往來"。這句話放在今天,似乎有了全新的含義。
最近,合肥六中一位名叫柏老師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這位負責學生留學申請的老師,在當地教育圈頗有名氣,但她的"名氣"似乎來得不太光彩,據知情人透露,送禮才能獲得她的真心相助。
這不禁讓人想起古時候的"門生故吏"制度,那時候,學生拜師學藝,往往要送上厚禮,老師收了禮,自然會傾囊相授,這種風氣延續至今,只是換了個更"時尚"的說法 - 人情往來。
柏老師的做法,某種程度上就是這種陋習的延續,只不過,她可能忽視了一點 - 能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都不是等閒之輩,他們或許有錢,但不代表他們願意被人牽著鼻子走。
這不,終於有家長忍無可忍,給柏老師來了個"將計就計"。
這招夠狠,直接把柏老師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時間,柏老師的職業生涯恐怕要受到重創。
有人說,舉報老師的家長以後可能會受到影響,這種擔憂不無道理,畢竟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中,老師往往掌握著學生的命運,得罪了老師,孩子的前途可能就此蒙上陰影。
但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一個真正優秀的老師,會因為個人恩怨而影響學生嗎?恐怕不會。
相反,一個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遠遠超過這次事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再說回柏老師這件事。它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恰恰說明了這個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在很多人眼中,這種"送禮才能得到真心幫助"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只是大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心照不宣罷了。
這次事件就像一顆重磅炸彈,炸開了教育圈這潭死水,它讓人們不得不正視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 - 教育公平到底還存在嗎?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教育一直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不公平。
古代有"舉孝廉",近代有"保送生",如今又有各種"特長生",這些制度本意或許是好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成為了權力尋租的工具。
柏老師的行為,某種程度上就是這種權力尋租的體現,她利用自己在留學申請方面的"特權",向家長索取"好處",這種行為不僅違反職業道德,更是對教育公平的嚴重破壞。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