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道出了待客之道,可如今,一個初三學生向教育局反映問題,卻被人民公務員一頓「怒懟」,這待客之道,未免也太過「特別」了。
2024年10月5日,有媒體報道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位初三學生舉報學校國慶節補課收費,結果卻被睢寧縣教育局的工作人員劈頭蓋臉一頓「教育」。
這孩子,大概怎麼也沒想到,自己鼓起勇氣撥打的這通電話,換來的不是理解和幫助,而是質問和譏諷。
電話那頭,工作人員的語氣強硬,上來就反問學校名字,還讓孩子背課文,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老師在抽查功課。
得知孩子上課睡覺,工作人員更是「語出驚人」,建議孩子乾脆別去上課了,這哪裡是解決問題的態度,分明是火上澆油,把孩子一顆尋求幫助的心澆了個透心涼。
這事兒一經曝光,網友們可不幹了,「教育局」變「教訓局」,這還了得?大家紛紛質疑工作人員的態度惡劣,沒有認真對待學生的訴求。
學生反映問題,是行使自己的權利,教育局作為主管部門,有義務傾聽和處理,而不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把學生當成「刁民」一樣對待。
很快,睢寧縣教育局回應了,說是要加強對值班人員的教育和管理,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這回應,看著像是那麼回事兒,可仔細一琢磨,總感覺少了點什麼。
網友們最關心的,是學校補課收費的具體情況,教育局有沒有對學校進行調查處理,這些關鍵信息,回應里卻隻字未提。
一句「加強教育管理」,就想把事情糊弄過去?這未免也太敷衍了吧。
有人說:「其實就是為了賺錢,打著為學生好,其實一為了賺錢,二為了職稱。」這話雖然說得有點絕對,但也並非空穴來風。
現在不少學校,都把補課當成了一種創收手段,節假日也不放過,美其名曰「提高學生成績」,實際上卻是把學生當成了「搖錢樹」。
老師們為了完成學校的指標,為了評職稱,也只能硬著頭皮逼著學生補課。
當然,也有人認為,教育局工作人員的回答並沒有問題,只要補課不是強制性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去。
這話也有幾分道理,但作為公務員,說話就不能和氣一點嗎?「為人民服務」可不是一句空話,對待群眾,特別是未成年人,更應該多一些耐心和理解。這位工作人員的態度,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向教育局反映問題,這得鼓起多大的勇氣,結果卻被如此對待,這會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多大的陰影?以後,他還敢不敢再相信政府部門,敢不敢再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不知道為什麼,本應是公益事業的教育行業,可如今卻越來越商業化,學校、老師、家長,都被裹挾其中,身不由己。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如何才能讓教育回歸本質,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成長,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教育局的回應,雖然姍姍來遲,但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希望他們能夠說到做到,認真調查處理此事,給學生和家長一個滿意的答覆。
更重要的是,要以此為戒,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服務意識和水平,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別讓「怒懟」學生,成為教育的「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