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重映,我搶先挖到它的8大秘密

2024-10-15

國慶剛結束,相信許多哈迷已經按捺不住了。

從10月11日起,《哈利·波特》全系列八部電影即將陸續登陸全國影院,這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在國內最大規模的重映活動。

由時光網發起的《哈利·波特》「魔法時光放映季」活動,將從線上和線下帶你重返霍格沃茨時光,重啟魔法奇幻世界!

從10月11日起,「魔法時光放映季」活動將持續一個月,活動期間,不僅為你展現魔法世界豐富的台前幕後內容,更有線下觀影團,讓你親臨影院,享受《哈利·波特》八部曲帶來的震撼體驗。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作為開篇之作,對於千千萬萬夢想著進入霍格沃茨的「麻瓜」影迷來說,它無可替代的魔力更遠在數字與票房之外。

從書本走向銀幕

在「哈利·波特」成為風靡全球的文化符號之前,華納兄弟影業就早早傍上了這顆在未來相當堅挺的搖錢樹。

那是1997年的夏天,英國製片人大衛·海曼在助理的推薦下徹夜看完了一本新人作家寫的兒童魔幻小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海曼隨即決定要將這本書拍成電影,便跑去遊說好友萊昂納爾·威格拉姆的公司,也就是華納兄弟影業來購買版權。

當時,華納就對J·K·羅琳的小說達成了「First Look Deal」協議,相當於原創內容的優先挑選拍攝權。

敲定First Look Deal幾周之後,華納果斷決定讓合作關係更近一步,直接買斷《哈利·波特》未來可能出版的所有作品的電影版權。

當時這個系列的第一本小說《魔法石》尚未被美國出版商發掘,就連在它的老家英國也只印刷了500本,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哈利·波特的名字。

誰能料到,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他們抱著賭博心態促成的電影項目,會在尚未開機之前就坐擁全球上億粉絲的翹首企盼。

隨著《哈利·波特》系列的一路爆紅,慧眼識珠買下版權的威格拉姆也升任華納電影製作部的高級副總裁,並負責主導該系列的電影開發。

第一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僅印刷了500

敲定First Look Deal幾周之後,華納果斷決定讓合作關係更近一步,直接買斷《哈利·波特》未來可能出版的所有作品的電影版權。

當時這個系列的第一本小說《魔法石》尚未被美國出版商發掘,就連在它的老家英國也只印刷了500本,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哈利·波特的名字。

誰能料到,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他們抱著賭博心態促成的電影項目,會在尚未開機之前就坐擁全球上億粉絲的翹首企盼。

隨著《哈利·波特》系列的一路爆紅,慧眼識珠買下版權的威格拉姆也升任華納電影製作部的高級副總裁,並負責主導該系列的電影開發。

大衛·海曼(左)與J·K·羅琳

在華納的支持下,海曼與原著作者J·K·羅琳開始物色編劇,並很快找到了史蒂芬·科洛夫來主筆劇本,他們三人也正是日後《哈利·波特》電影系列的幕後主心骨。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科洛夫俘獲羅琳的心只用了一招。「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最喜歡的角色是赫敏。」

羅琳回憶兩人的初次碰面,覺得科洛夫不像別的編劇那般浮誇和戲劇化。羅琳一直認為,能看懂赫敏的人就等於讀懂了她心。

J·K·羅琳與史蒂芬·科洛夫

科洛夫主筆了七部《哈利·波特》電影劇本,因家庭原因缺席了第五部《鳳凰社》。早年的交情讓科洛夫深得羅琳信任,甚至當羅琳開始創作編劇處女作《神奇動物在哪裡》的時候,也去找科洛夫做過參謀。

等到製作團隊開始甄選導演的時候,哈利波特已經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史蒂文·史匹柏、特里·吉列姆等多位好萊塢名導先後與這部電影傳出「緋聞」。

這時候,因《小鬼當家》系列小有名氣的導演克里斯·哥倫布也拜託經紀人聯繫到華納,他在看完小說之後滿腔熱血的免費給華納改寫了一份《魔法石》劇本,這在講究現實利益的好萊塢是極其罕見的舉措。

史匹柏拒絕了《魔法石》

2000年初,史匹柏拒絕了《魔法石》的導演邀約,宣稱「我確信《哈利·波特》電影系列無論如何都會達到現象級的成功,不過我的導演興趣在別處。」

華納回想起拍兒童片經驗豐富又誠意滿滿的克里斯·哥倫布,並把他請到愛丁堡與大boss羅琳進行「終面」。

經過長達三小時的面試,開啟銀幕魔法世界的鑰匙終於交到了哥倫布手裡。

尋找霍格沃茨鐵三角

幕後團隊搭建完成之後,《魔法石》劇組迎來了更大的挑戰:挑選小演員。

尤其是三位主角——哈利、羅恩與赫敏的人選,他們將決定整個《哈利·波特》電影系列的未來,不容有失。

赫敏的扮演者愛瑪·沃森,是霍格沃茨鐵三角中最先確定的演員。

父母都是牛津高材生的愛瑪,雖說沒有什麼表演經歷,卻從骨子裡透著與赫敏相似的特質——旺盛的求知慾、要強、有一顆純粹的心。

愛瑪·沃森

隨後就位的是「羅恩」魯伯特·格林特。

魯伯特與羅恩一樣天生紅髮,來自一個大家庭,他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弟弟和三個妹妹。

現實中的魯伯特擁有羅恩式的樂觀,同時也是不折不扣的「妹控」,對妹妹們有求必應。

進入最終選拔的羅恩候選人里,還出現了一張日後大家非常熟悉的面孔——湯姆·費爾頓。

劇組曾經讓湯姆化上羅恩的妝容與愛瑪試鏡,最後導演與製片人一致認為,他還是更適合扮演哈利的死對頭、斯萊特林壞小子德拉科·馬爾福。

海選「哈利·波特」的新聞經過媒體曝光之後,幾乎全英國的適齡兒童都被家長或者經紀人帶到倫敦來參加試鏡了。

然而讓大家崩潰的是,距離開機時間還有三個月的時候,電影的救世之星「哈利」遲遲沒能出現。

這時,導演哥倫布無意間看到BBC的電視電影《大衛·科波菲爾》,片中扮演童年科波菲爾的小演員讓他過目不忘。

隨著試鏡的演員越多,哥倫布愈發認定那個扮演科波菲爾的小男孩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就是他心中期盼的哈利模樣。

可身邊的同事卻告訴他,「你不可能搞定那個孩子的,他父母不想讓他做演員。」

在某個夏日的夜晚,《魔法石》製片人海曼與編劇科洛夫來到劇院看戲散心。

海曼見到前排坐著的熟人艾倫·雷德克里夫,就跟他打了個招呼,誰知一眼看中了艾倫帶在身邊的兒子丹尼爾,之後那場戲海曼一直默默觀察著丹尼爾,對台上發生了什麼全然不知。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散場後,海曼立馬對丹尼爾的父親發動了「熟人攻擊」,光速套近乎帶丹尼爾聊天吃飯,還去領著他去看WWE摔跤比賽。

一來二回終於「買通」雷德克里夫一家,換來了命中注定的The Chosen One。

作者羅琳對電影拍攝提出過兩個要求:一是電影必須在英國拍攝;二是電影中所有的英國角色,必須由英國或愛爾蘭演員扮演。

出於羅琳的堅持,低調務實的英國電影圈,成了《哈利·波特》小演員們成長之路的保護傘,讓他們免於好萊塢名利場的困擾。

除了演員這份"兼職"之外,他們並不比普通孩子更有優越感,也遠離了纏繞好萊塢童星的"墮落詛咒"。

霍格沃茨豪華教師團

《哈利·波特》在英國的地位幾乎等同於國民電影,片中給小演員配戲的個個都是大咖戲匠。

在《魔法石》的成年演員中,有這麼幾位不得不提。

·一位由羅琳欽定的演員

《魔法石》劇照:海格與哈利在破釜酒吧

在《哈利·波特》電影系列的早期,羅琳並不參與製作,也從幾乎不干涉劇組的任何決定。

只有一次,羅琳破例給劇組安利了自己心中的海格人選——羅彼·考特拉尼。

羅彼·考特拉尼不僅是《魔法石》確定的第一個演員,他也伴隨哈利走到了這場銀幕之旅的終點。

《魔法石》原著中描寫的海格是一位混血巨人,身高几乎是羅彼的兩倍,從小演員視角拍攝海格的時候,攝像機鏡頭需要故意調整到低位,來凸顯他的身高。

2022年10月14日,羅彼·考特拉尼在英國去世,享年72歲。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曾表示,考特拉尼是他合作過演員中最有趣的人。

「他經常讓我們像孩子一樣在片場笑個不停。我特別記得在拍《阿茲卡班的囚徒》時,當時我們都躲在海格的小屋裡躲避暴雨,他講故事、講笑話來鼓舞士氣。能和他一起工作,我覺得非常幸運,他的去世讓我非常難過。」

·一位知道大結局秘密的演員

黑色長髮從不洗、眼神如鉤能殺人、處處膈應男主角——斯內普教授迷之高冷的氣質,讓他在霍格沃茨教職工的麻瓜粉絲人氣榜,與鄧布利多校長不相上下。

藏著秘密的男人:斯內普

斯內普堪稱《哈利·波特》七本小說、八部電影里最深藏不露的角色,這位雙面間諜鎖在心底的秘密直到犧牲前最後一刻才解開答案。

然而扮演斯內普的艾倫·里克曼,自加盟《魔法石》起就已洞悉一切。

在與里克曼私下討論角色的過程中,羅琳曾把斯內普對莉莉的單戀往事和盤托出。

如今當我們重溫《魔法石》之時,能從斯內普直視哈利的眼神里品出更加複雜的情緒。2016年1月,艾倫·里克曼因病去世,享年69歲。

·一位險些提前登場的演員

斯內普對黑魔法防禦術教授職位的痴迷是原著的老梗,其實在電影系列裡同樣有一位演員對扮演黑魔法防禦術教授異常執著,那就是後來扮演盧平的大衛·休里斯。

兩位黑魔法防禦術老師:奎若(左)與盧平

在2000年,休里斯一度是《魔法石》里黑魔法防禦術教授、"雙面人"奎若的演員人選,後來該角色花落伊恩·哈特。

三年後,休里斯捲土重來,變成了與哈利亦師亦父亦友的萊姆斯·盧平。

相似的情況多年後也發生在英國女星海倫·麥克洛瑞身上,她本來要在第五部《鳳凰社》里飾演伏地魔的忠實追隨者貝拉特里克斯·拉斯特蘭奇。

結果開拍之前麥克洛瑞突然懷孕,讓海倫娜·伯翰·卡特搶去了"瘋婆子貝拉"的角色;等麥克洛瑞產後歸來,劇組為她預留了一個寫滿母性光輝的角色——貝拉的妹妹、德拉科·馬爾福的老媽納西莎。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Action!第一場戲記錄落幕時刻

2000年10月,幾百號工作人員浩浩蕩蕩開進了英格蘭中北部一個名叫戈斯蘭的小鎮火車站。

在這裡,《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劇組拍攝了影片的第一個鏡頭。

這場戲恰巧被用作正片的最後一個鏡頭:哈利、羅恩與赫敏結束了驚心動魄的第一學年,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車回家過暑假,海格在站台邊向著列車遠去的方向揮手道別。

在這場戲拍完之後,劇組對小演員的外形做出了讓書迷頗為不滿的改變。

首先,書里哈利最突出的外貌特徵除了額頭的閃點傷疤,就是他的綠眸。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除了《魔法石》最後一幕之外,電影里哈利的眼睛顏色始終都是演員丹尼爾本人清澈的藍眸。

三位小演員開拍之初的造型

向來注重細節的《哈利·波特》劇組,怎麼會忽視如此基礎的特徵呢?

原來,前幾天拍攝結束之後,大家發現扮演哈利的丹尼爾對隱形眼鏡嚴重過敏,為了演員的健康著想,他們決定不再讓他戴綠色美瞳拍戲。

之後劇組向羅琳詢問能否在電影里讓哈利以藍色眼睛出現?

羅琳痛快回復了一句話:"哈利眼睛什麼顏色不重要,只要跟他媽媽莉莉的眼睛一樣就可以。"其中含義,想必所有陪伴哈利走到最後的影迷都會明了。

另外一處明顯變化是赫敏的兔牙消失了。書中描寫的赫敏並不是第一眼美女,也會嫌棄自己的兩顆大門牙與一頭亂髮。

在第一天拍攝的時候,劇組給艾瑪裝了假牙套,結果這麼一來,艾瑪張口念出的台詞根本聽不清,沒法好好說話,只能放棄繼續裝牙套的打算。

所以,電影里的赫敏不用魔法就讓門牙縮小了。

從9又4分之3站台開始的旅程

倫敦的國王十字火車站不僅是羅琳父母相遇的地方,也羅琳最初萌生"哈利·波特"創作靈感的地方。

它在羅琳筆下打破了魔法世界與麻瓜世界的次元壁,無論在電影還是小說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被無數哈迷視作聖地。

《魔法石》中國王十字車站出鏡的場面,其實是在現場實景拍攝的。

國王十字其實是全英國最繁忙的交通樞紐站,為了"哈利·波特",車站特意調整列車停靠安排,騰出第4站台與第5站台,給劇組改裝成霍格沃茨特快列車停靠的9又4分之三站台。

劇組拍攝期間自然也引來無數路人圍觀,考慮到實地拍攝既麻煩又容易被路人盜攝,在《魔法石》之後,劇組乾脆回到利文斯頓攝影棚,搭了一個國王十字車站的布景,之後的鏡頭大多數都是棚內拍攝。

這一幕是在倫敦國王十字車站實景拍攝

即使國王十字車站"犧牲"這麼多,它還是沒能被《魔法石》"帶出門見人"。

電影里我們看到的站台戲來自國王十字車站的實地取景,可當畫面轉向車站外觀的時候,出現在鏡頭中的卻是國王十字車站隔壁的聖潘克拉斯車站。

聖潘克拉斯與國王十字內部相連,從外景來看卻是兩棟分離的建築,造型風格天差地別。

國王十字在設計上低調樸素,聖潘克拉斯則與霍格沃茨的宏偉哥特風一脈相承,被追求「顏值」的劇組強行換裝不無道理。

業界良心!建造霍格沃茨城堡

當銀幕上的霍格沃茨城堡在月色下顯露崢嶸,多少人與時光君一樣瞬間把麻瓜世界的存在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魔法基因在此刻覺醒

作為整個系列出場最多的建築,霍格沃茨城堡讓藝術指導斯圖爾特·克雷格耗費了最多心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霍格沃茨城堡的外觀全景一直是用棚內的1:24模型拍攝而成,內景鏡頭在《魔法石》拍攝期間主要依賴於實地取景。

比如麥格教授的變形術課堂就是杜倫大教堂的Chapter House,霍格沃茨走廊畫面有格羅斯特大教堂的門廊出鏡,牛津大學還提供了影片開頭麥格教授第一次現身的樓梯與赫敏查找尼可·勒梅資料的圖書館。

飛行課背景的霍格沃茨建築是從安尼克城堡取

劇組為城堡戶外戲取景的時候,便從南部向英格蘭北部與蘇格蘭高地大幅轉移,那裡的植被與地形風貌更符合原著對霍格沃茨所在地的描寫。

哈利第一次上飛行課的場地是在旅遊勝地安尼克城堡拍攝的;冷峻的格倫科峽谷、一望無際的希爾湖與廣袤的蘭諾克沼地均為霍格沃茨城堡做過背景。

在打造霍格沃茨的過程中,克雷格曾力排眾議將大把預算砸在禮堂大廳的搭建上。

霍格沃茨禮堂是八部電影里出現頻率最高的布景,它在設計時參考了牛津大學基督學院的大禮堂。

為了能讓之後電影繼續使用此布景,禮堂的搭建標準與修建真實教堂無異。

克雷格要求每一塊大理石都得是從約克郡運過來的約克石板,面積可容納三百多號工作人員進入拍攝。

曾經讓片方「肉疼」的霍格沃茨大禮堂布景在建好之後,一用就是十年。

《哈利波特》系列殺青後,它被利文斯頓攝影棚保存了下來供給遊客參觀。

都說電影如同造夢,散場時夢就醒了。

有些時候,拍電影也能把夢境搬到現實之中。

《哈利·波特》劇組就這樣一磚一瓦建造出整個魔法世界,又把這塊夢幻之地永遠留在了倫敦郊外的利文斯頓攝影棚里。

約翰·威廉姆的音樂魔法

說到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風靡全球,若是拋開影片配樂的功勞,那真是太不厚道了。

不少影迷都認為,約翰·威廉士老爺子在這部作品上的發揮,達到了他在魔幻題材配樂上的新高峰。

You're a wizard, Joh

威廉士在他21世紀的第一部重量級作品當中,再一次完美呈現了他慣用的管弦樂隊和主題貫穿的作曲技法。

與此同時,他又超水平的發揮了自己在旋律和配器上的特長,讓片中的不少音樂主題顯得既優美動人,又靈氣十足,喚醒了每一位聽眾體內的魔法基因——沒錯,You are a wizard!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配樂之所以被供奉神壇,是因為該部作品中處處暗藏著「小心機」。

儘管總的套路相比於威廉士之前的作品並沒有核心的變化,但這部配樂在樂器的使用和音樂主題的意義表達上,卻存在一些顯著的特徵。

即使觀眾在欣賞音樂的時候並非全神貫注,也能多少聽出一些端倪。

其一,《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配樂並不像之前的《星球大戰》那樣全面使用大規模交響樂隊,而是根據具體情節的需要使用了變化多端的樂器組合方式。

這就使得整部作品既有恢弘雄壯的段落,也有神秘詭異的部分。

而某些特殊樂器的使用,比如「海德薇主題」中的鋼片琴,更是為作品帶來的比預想中更為出色的音色質感。

讓樂曲像咒語那般縈繞於觀眾腦海中久久不散,超強的洗腦力度可令年紀尚幼的孩童也能哼唱一二。

其二,整套音樂是通過不斷的反覆變奏,進而表現出了極為豐富的情感包容性。

很多時候,你不能明確指出哪一段音樂就是人物、愛情或邪惡的化身,音樂就像魔法一樣變化無窮、沒有定式,但卻絲毫不會帶來欣賞難度。

哈迷們在聽這部配樂的時候,大可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堆無比熟悉的場景,而非哈迷亦可以完全跟著感覺走,細細品味音符的流動和音色的變化,一飽耳福那是妥妥的!

如果說只聽一首曲子就能讓你建立對魔法世界的直觀印象,那麼「海德薇主題」絕對是不容錯過了。

驚人的商業價值

「哈利·波特」系列於這一代觀眾而言,最重要的意義便是「陪伴」,而多年以來,這個IP早已成為華納的搖錢樹。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以1.25億美元製作成本,收穫9.74億美元票房。

這個驚人的票房成績,堅定了華納兄弟公司將後續幾部小說全部影視化的信心。

其後10年,又有7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接連上映,橫掃全球77.4億美元票房,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影史傳奇「星球大戰」系列與量多管飽的「漫威電影宇宙」系列。

即使在今日看來,「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取得的成功,都是難以復刻的奇蹟。

首先,它植根於全球暢銷的熱門小說,且與原作同步出版上映,得以最大程度激發讀者與觀眾討論熱情,確保IP熱度在電影完結以前逐步走高,不斷吸引新粉入坑。

其次,創作團隊在視效方面狠下苦工。

在特效水平遠不及今日的年代,依靠實物與CGI結合的方式,盡全力還原出觀眾想像中天馬行空,瑰麗奇幻的魔法世界。

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僅韋斯萊把戲坊內約80秒左右的戲份,便有15名設計師花費一年時間,製作4萬多份海報與道具用於拍攝。

8部電影的全部道具,最終塞滿了5個巨大倉庫。劇組用心程度,可見一斑。

最後,電影在選角方面竭盡全力。

主演們肯將自己由童年至成年的人生最寶貴光陰,全情投入到拍電影這一件事中。

10年拍攝周期,當銀幕上的小豆丁們變為挺拔的少男少女,又變成獨當一面的成年人。

銀幕外的觀眾,也與童年和青春期揮手作別,投入學習與工作中。這樣的成長與陪伴,是每個人一生不會再有的珍貴經歷。

也是這份美好回憶,支撐「哈利·波特」IP在電影完結後,依舊維持驚人的商業價值。

實體書式微的年代,HP系列叢書銷售額始終保持穩定增長。

影視周邊及合作產品持續熱賣,獨立遊戲擁有龐大的產業鏈,多個包含哈利·波特園區的環球影城,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吸金。

一晃,距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霍格沃茨城堡,已過去了20多年。

你是否也曾倚靠窗台,幻想貓頭鷹撕開夜幕一角,為自己送來霍格沃茨入學通知書。

你有多少次幻想過,自己所屬的學院、守護神以及魔杖的材質與內芯。

當《海德薇變奏曲》響起,你是不是也和時光君一樣,為那段充滿不可思議快樂的回憶眼眶發熱、心跳加速。

這次《哈利波特》全系列八部曲電影在內地影院重映,別再錯過了!

作者:暖暖辰曦、食素的夜騏


相关文章

  • 查爾斯國王與卡米拉王后冒雨出席活動,暖心舉動感動蘇格蘭小鎮
  • 揭秘!哈里為何在梅根面前如此軟弱?王室戀情背後真相公開…
  • 梅根·馬克爾借戴妃生日熱度推酒,意圖影響每個家庭餐桌?
  • 曾沛慈結婚3年愛「襲擊」老公 黃偉晉驚呆:突然種草莓?!
  • S家人見小孩要她同意 馬筱梅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