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這部古典名著,自打1986年被搬上螢屏,就成了無數人心中的經典。那句「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的旋律一響,立刻就能勾起大家的回憶。可你知道嗎?這部看似宏大的電視劇,背後卻藏著不少「小秘密」。
想當年,拍攝《西遊記》的時候,資金緊張,條件艱苦,演員更是稀缺。那些形形色色的角色,其實都是演員們「一人多角」演出來的。尤其是唐僧的三個徒弟,簡直就是「分身有術」。
六小齡童,大家熟知的「孫悟空」,其實他在劇中可不止演了這一個角色。長安的茶客、九尾狐狸、姨婆、白無常……你能想到的,他幾乎都演過。這簡直就是「全能演員」啊!而「八戒」馬德華和「沙僧」閆懷禮也不遑多讓,一個人頂好幾個角色,演得還都各有千秋。
除了他們三個,還有不少「龍套專業戶」。比如那個「奔波兒灞」,他的飾演者李建成,一個人就演了20多個角色。這演技,真是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你可能會想,這麼多戲份,演員們的工資一定很高吧?其實不然。六小齡童一集的工資才60元,後來才漲到75元。這待遇,還不如當時的普通工人呢。不過,也有個例外,那就是「小白龍」的扮演者王伯昭。他當時已經小有名氣,不想參演,就故意報了個高價。沒想到,導演楊潔竟然答應了,這也讓其他演員心裡有些不是滋味。
雖然待遇一般,但劇組在拍攝上可是下足了功夫。前三集就花了三年時間,可見其用心之深。那時候的他們,不像現在的明星,搭個攝影棚就能開拍。除了天庭、龍宮、地府等場景是特製的,其他幾乎都是實景拍攝。
說到實景拍攝,那可真是一波三折。比如悟空上街、火燒觀音院的戲份,都是在福建拍的。而悟空在海邊奔跑的鏡頭,則是在北戴河完成的。不過,那個撐著竹筏漂洋過海的鏡頭,卻是分了兩組鏡頭拍攝的。因為福建的海上水急浪高,六小齡童既不通水性,也不會劃竹筏,所以無法拍攝。劇組就找了個替身來完成遠景鏡頭,而六小齡童則負責近景部分。
當然,最神奇的還要數龍宮的場景。你知道嗎?那龍宮其實是在攝影棚的地上拍的!工作人員鋪了一塊墨綠色的布,又放了一層鋼化玻璃。這樣既能展示出龍宮的明亮,又能保障安全。而那些珊瑚,也是工作人員DIY出來的。用泡沫板裁出形狀,塗上顏色,再粘上亮片和鏡子碎片,就大功告成了!
還有幼年唐僧被放入木桶中隨波逐流的鏡頭,那也是個真嬰兒拍的。想想都讓人捏一把汗!而唐僧變成老虎的鏡頭,那更是一隻真老虎!攝影師真是拿命在拍攝啊!
至於蜘蛛精的片段,那就更有趣了。那時候的人們思想保守,女演員們不願意穿暴露的衣服。導演就讓她們穿著膚色的衣服拍,再用男演員當替身拍身體特寫的鏡頭。這剪輯出來的效果,竟然還挺逼真!
現在回想起來,這部《西遊記》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劇組只有一部攝像機,多次拍攝才能完成一個場景。不少演員都身體患病,還要堅持出演。正是有了楊潔導演的嚴格要求和演員們的盡心竭力,才有了這部無法超越的經典之作。雖然現在設備更完善、道具更精良、特效也更真實了,但86版《西遊記》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卻是永遠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