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本該是互相扶持的共同體,父母養育孩子,老了之後被孩子照顧,相輔相成,才能過好這一生。偏心和愚孝,只會帶來惡果。
一:愚孝,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在傳統觀念里,兒女常常被要求「不許忤逆父母」,這是一種壓制人性的做法,將父母的態度當作「聖旨」,兒女不能有任何意見。
可是父母並不是萬能的,他們也會因為老去而跟不上時代,做出錯誤的事。
兒女處處順著父母,實際上是害了父母,就像是現在人們常說的「捧殺」一樣,兒女一味地贊同、順從父母,只會讓父母老了之後與社會越來越脫節,變得閉塞,甚至失去正常的獨立生活能力。
再者,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父母一些偏心或自私的想法,無視了兒女的生活需求,兒女想要滿足父母的要求,只能犧牲自我。
短暫的犧牲還能忍受,長久的犧牲就會變成仇恨。
愚孝,從來不是真正的孝順,而是一種把親情當成消耗品不斷透支的孝順方式,一旦這份感情被透支幹凈,就只剩下對彼此的埋怨和恨意。
二:父母的偏心,是對子女最大的傷害。
當人們有了多種選擇時,總能選出一個最喜歡的,父母有多個孩子,也容易覺得自己更喜歡哪一個孩子,其餘的孩子就會被莫名嫌棄。
實際上,這些孩子都沒有做錯什麼,每個人的天賦、特長都不一樣,人沒有高下之分。
只不過某些優點,在父母的眼裡,對他們更加有利。比如「聽話」「孝順」,或是「性別」。父母一旦偏心,物質方面也自然就偏心,把大部分物質都用在喜歡的孩子身上。
更有甚者,偏心起來連一些感情安慰和陪伴,都不願意給看不上的孩子。
父母的偏心,更可怕的是「壓榨」,即便看不上某個孩子,卻依然指望著他們長大以後賺錢孝敬自己,父母不管他們的未來發展,不為他們的人生考慮,只惦記著他們的錢。
不被偏愛的孩子,物質和情感都得不到,終有一天積攢的情緒會爆發。
他們或是離開這個令他們傷心的家庭,或是切斷與父母的聯繫,不再受父母的控制。畢竟人都是自由的,他們終究會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