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判決書透露了李曉霞的一絲心裡想法。李曉霞在陳述證明時提到,她在學校讀初一,在校初二學生羅某某等人邀請她出去玩時,她答應見面交往,並錯誤地認為男女之間交往有性的需求。另外,她的內心也希望結交一些高年級的學生獲得保護。
採訪過程中,街道廣播突然響起「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李冬說,女兒的事情發生以後,每天早上8點以及下午5點後,縣城裡會播放此類廣播。
在新化縣城內,一些酒店門口會循環播放「誰性侵未成年人,誰就坐牢」「與未滿14周歲的少女發生性關係一律構成犯罪」等警示標語;門口還擺著「公安部:旅館經營者接待未成年入住『五必須』」警示標語,其中明確提出必須查驗入住未成年人身份並如實登記相關信息以及必須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可疑情況等。
一家連鎖酒店前台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2023年下半年,他們接轄區派出所通知要求,必須宣傳此類信息。在房間內,他們也擺放了標牌,上面寫著:「嚴厲打擊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明知或應當明知系不滿14周歲的幼女仍與其發生性關係,以強姦罪論處,輕者坐牢,重者死刑」等相關法律信息。
除縣城外,鄉鎮街道以及鄉間道路附近都可以看見立有警示標語:「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依法最高可判死刑」「與未滿14周歲的幼女發生性關係一律構成強姦。」
澎湃新聞注意到,2024年1月24日,新化縣檢察院、法院、公安局、司法局四部門聯合發布一則「關於依法嚴厲懲治性侵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通告」稱,根據省、市、縣統一部署,從2024年1月起至2024年12月31日,在全縣開展懲治性侵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利劍護蕾·雷霆行動」專項行動。
這則通告第四條提到,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綜合治理,對性侵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高發的重點場所、重點領域、重點群體開展專項排查。
李冬說,案發後,當地公安曾告知他,針對本案中涉事的賓館、電競酒店等場所,他們已經作出了停業整頓、處罰的相關決定。
專家: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團伙化、惡性化趨勢
案發後,在當地有關部門協調下,將李曉霞轉學。但上了一學期後,李曉霞開始找藉口不想上學。
李冬坦言,女兒李曉霞當時處於非常厭學的狀態,據老師反映,李曉霞玩手機、打遊戲。「我幾乎天天往學校跑。」
勉強上學一年後,在今年暑假期間,李曉霞多次離家出走。最近一次是今年9月份,李冬完全無法聯繫上李曉霞,只好報警,向當地政法委有關領導反映此事。最後,通過手機定位,他和警察、班主任一行人前往江蘇南京,將李曉霞帶回家中。
回家不到十天,李曉霞再次離家出走。
自從這次離家出走後,李冬與李曉霞失去聯繫,他也沒有報警。慶幸的是,李曉霞偶爾會與其媽媽吳敏聯繫,聊一下最近的生活,尚且可以知道李曉霞的狀況。據了解,李曉霞現在一網友家中,依靠代打、陪練遊戲獲取收入。
李冬說,他很發愁李曉霞以後如何在社會生存。
澎湃新聞注意到,遭遇李曉霞類似情況的並不少見。最高人民檢察院數據顯示,2023年1至6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性侵未成年人案件1.7萬人,占起訴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63.5%。
2024年5月18日,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與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簡稱:「女童保護」)發布《「女童保護」2023年性侵兒童案例統計分析報告》,2023年全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18歲以下)案例202起,受害人數517人(在未表明具體人數的案例中,未提及人數數量的按1人計,「多人」按3人計,「十幾人」按15人計,「幾十人」「數十人」按30人計),年齡最小的不到1歲。
2013年至2021年,「女童保護」統計的每年媒體公開報道的兒童被性侵的案例分別是125起、503起、340起、433起、378起、317起、301起、332起、223起(其中,2013—2017年統計案例為14歲以下兒童,2018年起為18歲以下兒童)。
「女童保護」發起人、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鳳凰網副總編輯孫雪梅告訴澎湃新聞,根據「女童保護」近幾年的統計報告可以看出,近年來,未成年人性侵犯罪案例比例上升。根據「女童保護」2023年的統計數據,202起案例中有56起表明了施害人年齡,施害人為未成年人的有12起,在總案例中占比5.94%,與往年數據相比有較大增幅。在2023年本年度案例中,施害人年齡最小的僅9歲。
孫雪梅說,當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團伙化、惡性化趨勢,尤其是重傷害、強姦等嚴重犯罪較為突出。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問題,未成年人性侵犯罪者的犯罪成因以及懲戒救助措施和治理手段都是需要關注與研究的問題。
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在今年6月份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到,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的案件在呈現一種新的、更加複雜的局面,比如現在整體來看,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案件比例增大,通過網絡實施的隔空猥褻案件明顯增加。
佟麗華說,過去這些年來,國家在未成年人保護的立法政策改革方面,比如在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少年審判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當下我們非常缺乏一個針對孩子諮詢服務的平台,不能專業、有效、及時地提供服務。有時候孩子們在線上接觸到一些不良信息,甚至是性引誘,也可能在線下受到傷害,並不願意把相關的情況和父母老師講,這就可能導致侵害繼續發生,並且有遭受更大傷害的風險,犯罪分子也會逍遙法外,去傷害更多的人。這時候需要一個可信賴的第三方平台,對遭受侵害的女童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告訴她這個行為的性質,以及下一步她自己應該注意的問題。
孫雪梅還指出,無論是城市兒童還是農村兒童,均有被性侵的風險。「女童保護」統計的2023年媒體報道的202起性侵兒童案例中,有134起表明了城鄉地域分布。在這134起案例中,發生在城市的72起,占比53.73%;發生在縣城的45起,占比33.58%;發生在農村的17起,占比12.69%。這與往年數據趨勢基本一致。這組數據反映的問題是,「城鄉發現率」的不均。城市地區兒童比農村地區兒童受到更為密集的來自家庭、學校及社會的監護。受人們觀念認知、司法完善程度、媒介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農村地區兒童遭遇性侵的案件更不容易被發現,更難進入司法程序,更難進入到大眾視野中。
「農村地區仍有大量留守兒童群體,他們缺乏家庭監護,學校及社區的自我保護教育及基礎生理教育與城市也存在較大差距,很多孩子不了解如何分辨性侵害、不知如何應對。所以『女童保護』在防性侵教育普及的過程中資源也會向偏遠地區傾斜。」孫雪梅說。
孫雪梅建議,對於防治兒童被性侵工作需加強對家庭內部性侵害的監控和法律干預,為受侵害未成年人更完善的兜底保障制度。例如落實政府部門、檢察院、婦聯、共青團等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社會服務機構對有潛在風險家庭的定期訪問,提高社區對此類問題的敏感性和響應速度。同時,教育部門應加強對兒童及其家庭的性教育和權利教育,確保兒童了解自身權利,知曉在遭遇侵害時的應對策略。
「推進兒童防性侵綜合保護體系完善,提升社會觀念和認知,是一項長久的工程,更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從政府到民間各個方面的協作努力。」孫雪梅說。
澎湃新聞記者 詠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