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古代重男輕女,女孩從小就被當成是別人家的人。女孩子在家就像個"臨時工",早晚要嫁人的。與其養到大,不如早點嫁出去,還能給娘家減輕負擔。
生存環境有多殘酷?
說到這兒,現代人可能會覺得古人太不是東西。但是,那個時代的生存環境,可以說是"太硬核"了。
平均壽命才50歲左右,40歲就敢自稱"老夫"了。活得短,自然得抓緊時間。再說了,古代的醫療條件差得很,生個孩子都是在鬼門關走一遭。
產房裡連個消毒設備都沒有,就一盆熱水,全家人手忙腳亂地幫著接生。年輕力壯的時候生孩子,存活率還能高點。這麼想想,13歲結婚倒像是當時最"保險"的選擇。
瘟疫和戰爭的威脅
古代可沒有現代醫學,一場瘟疫下來,能活多少人全靠運氣。那時候的人就像在玩一場"生存遊戲",今天不知道明天還在不在。
戰爭就更不用說了,隨時可能把一個家族的男丁都打沒了。所以古人只能用"遍地撒網"的方式,多生幾個孩子,但凡能活下來一個,這個家就有希望了。
早婚帶來的後遺症
不過,這種早婚制度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很多老一輩人都有羅圈腿,這跟早婚早育有直接關係。
13歲的女孩身體都還沒發育完全,就開始生孩子。母體和胎兒搶營養,再加上古代營養條件差,很容易就會缺鈣。生完一胎沒多久就得生二胎,身體哪受得了?
婆家的"童養媳"生活
說到早婚,就不得不提"童養媳"這個特殊群體。有些家庭為了省彩禮錢,乾脆在女孩很小的時候就把人家接到家裡"養著"。
這些小女孩從小就得幹活、伺候公婆,跟個小保姆似的。更慘的是,她們連自己的童年都沒有了,整天圍著鍋碗瓢盆轉。
我採訪過一位老太太,她就是童養媳出身。她5歲就被送到婆家,每天天不亮就得起來燒火做飯。冬天的時候,小手都凍裂了,還得繼續幹活。聽她講述往事的時候,我的心都揪著疼。
古代女性的"擇偶權"在哪?
說到這兒,肯定有人要問了:難道古代女孩就沒有反抗過嗎?
答案是:有!而且還不少。史書上記載了不少"逃婚"的案例,有的女孩寧願跳井、上吊,也不願意嫁給不認識的人。
但是,大部分女孩最後還是認命了。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女孩從小就被教育: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聽父母的話就對了。
現代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規矩"
古代的婚姻除了年齡小,還有很多讓現代人瞠目結舌的規矩。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