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圈裡,明星退休向來是個很曖昧的話題。有人忙著轉型做導演,有人乾脆轉行帶貨直播,還有人消失了讓人無從談起。而今天的主角——53歲的郭曉峰,卻選擇了一個更「偏門」的路:他回到山東老家,過起了種地、養花的田園生活。這一選擇著實讓不少人驚嘆: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看破紅塵」嘛!可問題是,郭曉峰真是「看破」了,還是這背後另有緣由?
其實,郭曉峰的故事遠比表面上看起來複雜得多。他從一個農村貧困少年一路咬牙拼到了娛樂圈,經歷的起伏和曲折,比電視劇的情節都精彩。今天的他,雖然早已過上了「田園詩」般的生活,但低調背後藏的卻是過往幾十年的汗水和血淚。對於普通人來說,他的經歷看似遙遠,但仔細一想,那個從平凡到成名、又向平凡歸去的軌跡,何嘗不關乎每個人的選擇呢?
聊郭曉峰之前,得先把時間軸拉回五十多年前。他出生在山東農村,有個家徒四壁的家——那種連炕都塌了的窮人家,別說有夢想了,把日子過下去就已經是很硬氣的事兒了。但讓人佩服的是,郭曉峰從小沒被這樣的環境壓垮,反而早早在心裡點燃了一個目標:我得走出去,得做個「有出息」的人。
小時候的郭曉峰,雖然吃不飽飯,但看電影時,他總會用一種崇拜的眼神盯著熒幕上的演員。他不知道那些人誰是誰,但他知道,「我想像他們一樣」。對這個目標,郭曉峰不是嘴上喊喊就算了。他早早開始自學演藝,趁著打工的間隙到劇團里打下手,還靠著一股子韌勁,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這可是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兒。
在這裡,我們就得說一句,他的成功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咬著牙拼出來的。因為窮,他整個學生時代都用最少的錢吃飯、為學費發愁;因為「農村娃」的身份,他還得一邊學習一邊努力融入北影那個光鮮亮麗的圈子。總而言之,艱難程度甩出個農村題材的電視劇絕對夠本。
郭曉峰演藝生涯的起點,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字:「咬」。他畢業後沒趕上好時候,整個90年代娛樂圈剛剛起步,他只能接一些小角色。這樣的日子,一熬就是二十多年。有人笑他:你這不是在混,還不如回老家種地去。郭曉峰沒理會,因為他心裡清楚,只要堅持,總會有屬於自己的機會。
果然,機會來了。2015年,電視劇《偽裝者》播出,他飾演胡歌的父親。這個角色一出現就讓觀眾記住了他——那種從骨子裡透出的「父輩」的沉穩氣質,和他粗糲卻用心的表演,簡直讓人眼前一亮。從那一刻起,郭曉峰不再是那個默默無聞的「工具人」演員,他成了觀眾心中那個會演戲、有深度的中年演員。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