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kpi業績總結現場。
各大活動紛紛公布最終獲獎名單。
第45屆韓國電影青龍獎繼上一次提名名單出來以後,觀眾對最終獲獎大片和演員尤為關注。
揭曉的結果總體令大眾滿意。
鄭盛雨的塌房消息沒幹擾到佳作,《首爾之春》又出現在獲獎名單里。
這部連續獲獎的電影不是虛構,是以真實歷史背景展開的韓國近現代史的實際事件。
講述野心勃勃的全斗光發動政變,韓國在政治過渡期陷入混亂的故事。
該片是韓娛2023年年度票房最高的影片,分別在多個領域斬獲年度大獎。
電影在第22屆韓國導演選擇獎上獲得四項提名,最終榮獲最佳劇本、電影類最佳導演兩項大獎。
在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上獲得六項提名,並拿到最佳剪接、最佳男配角兩項獎項。
今年的第45屆韓國電影青龍獎中獲得最佳作品獎項。
今年的最佳青龍獎男主又是黃政民。
黃政民已經第三次憑藉《首爾之春》拿下韓國青龍電影獎影帝。
斬獲這麼多獎項,真的好看?
該影片在國內豆瓣評分高達8.8分,從這個分數和觀眾對這部劇的反饋看來,確實看到一部誠意佳作。
是韓國首部以雙十二政變為題材的電影。
自從總統朴正熙遇刺後,全城進入戒備狀態。
總統信任的人都被分配相應職位和任務。
全斗光是當時的韓國保安司令,擔任調查總統遇刺一案的部長。
李泰臣泰信是當時的首都警備司令官,是戒嚴時期,掌管首爾軍事防務的主要負責人。
全斗光野心勃勃,明目張膽拉攏政壇手握大權大人物。
這些人相繼加入「一心會」,一場政鬥正是由全斗煥擔任的會長發起。
全斗光起初創建「一心會」是為國家。
「一心會」寓意會員要一心為國家,凝聚團結的力量。
然而,隨著組織逐漸龐大,很快變成了一個政治集團,全斗光的權力慾望膨脹。
全斗光急切坐在權力頂端,不顧勸阻是執意開啟革命。
籌備多時,這個團體成為全斗光實現個人利益和謀取政治野心的重要利器。
事實證明若是沒有這個組織,全斗光將在這場政變風雲中成為敗者。
加入「一心會」的成員有凝聚力,講究江湖義氣,忠於全斗光的會長身份。
他們中有一些人在發動爭政變之前曾多次猶豫是否參與革命行動,最後都咬牙一起拚死沖向前方。
全斗光引領「一心會」成員和其領導軍中秘密組織密謀的兵變,第一個要除掉的絆腳石是陸軍參謀總長兼戒嚴司令官鄭相鎬。
全斗光拉幫結拜的野心明目張膽、無所顧忌,參謀總長深感危機,多次對全斗光的舉動持反對意見。
眼見全斗光越發猖狂,組織的反叛團體越來越龐大,參謀總長發布調走全斗光的命令。
希望全斗光離開政權中央,維護好當局的政治局面,找出背後刺殺總統的兇手。
只要全斗光人遠離政治中心,翻不出大浪,政權權力統治不會發生變化。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參謀總長的調令一經發出來,一切正往總長期待的方向發展。
只是他沒想到最後一刻,全斗光被逼急了,籌劃在「最後的告別「中提前實行蓄謀已久的計劃。
這個計劃是一邊拿下總長,一邊讓總統簽字,來一個先斬後奏,生擒活捉的正麵攤牌對抗。
全斗光以「告別」之名前去拜別總長。
正在全斗光來的路上,接到總長召見的命令,全斗光正為是不是計劃敗露感到緊張,總長的一句話打破僵局。
原來總長召見是為最後的離別寒暄,全斗光緊張的心情終於定下來了,遵循原先商量好的行動與之周旋。
總長正是察覺到全斗光的目的才提出調離命令,但令他萬萬沒想到,全斗光竟然膽大妄為到公然挑釁統治地位。
按照原計劃,全斗光先發制人,抓住時間打破友好的寒暄氛圍,一群人緊隨其後,一舉壓制總長。
奪取最高政權的最大阻礙終於在精心策划下控制住最關鍵的人,但擺在全斗光面前的阻礙還有另外一個人,這個人是李泰臣。
當初全斗光極力拉攏政界各級領導加入「一心會」時,率先熱情邀請李泰臣加入,只是未等他開口,李泰臣義正言辭拒絕,還諷刺全斗光種種痴心妄想奪取權力的慾望。
對立選擇註定他們在政權鬥爭成為對手,李泰臣跟全斗光堅決抵抗到底。
因為李泰臣還在拚命挽回局勢,這場政治之戰僵持持續多時,緊張而激烈的政局差點迎來一場巨大的內戰。
眼見出現小插曲,原本等總統簽字的計劃改變了,全斗光因此不得不挾持當時在位的總統朴正熙。
全斗光一群人團團圍住朴正熙,施壓迫使總統在原來的文件簽字。
裡面是朴正熙沉默卻遲遲不動筆的兩邊對峙緊張氛圍,外面還有劍拔弩張的兩軍對峙,進入到必有一方在這場對立付出代價的局勢。
李泰臣帶領手下軍隊打擊以全斗光為首的叛軍團伙。
李泰臣是一名堅守初心的軍人,在這場叛亂中從未被全斗光的利益所誘惑,亦不會被威脅震懾。
李泰臣忠心耿耿,以死抵抗,兩軍交戰之時,他還在聯繫各部門,呼喚眾一起反抗 ,打退權力薰心的叛軍。
但是許多人儼然已倒戈立場,加入到「一心會」團體,他一個人的口號式吶喊無法扭轉人人心。
其實,在這場戰鬥中,全斗光第一次出手就遭受挫折,底下的人也曾對是否革命想過退卻。
也正是有人猶豫,全斗光才一遍遍吶喊他們必然勝利的口號,只有革命勝利他們才不是反叛軍,是真正被世人記住的勝利者。
是全斗光的堅定拉回人心,戰鬥最終爆發。
其實本來該有一個可以立即逮捕叛軍的機會,這個扭轉時期關鍵點在國防部長,只可惜國防部長還是選擇站在全斗光一方。
至始至終只有李泰臣一個人堅持原則,固守身為戒備期間軍事防務的主要負責人的職責。
李泰臣直至最後極力堅守陣地,就算孤身一人還極力證明反對、對抗的決心。
他放棄命令一群鮮活無辜的生命陷入這場危機,一個人越過重重障礙,直到真的無法越過才停止。
成王敗寇。勝利者獲取果實,失敗者淪為階下囚,李泰臣的態度讓他的政治生涯落幕,遭受慘痛的代價。
政治題材是韓娛內經常出現的題材,以往大多展現政界為了當選進行的明爭暗鬥兇殺、貪污腐敗內幕。
大膽直接揭露不為人知政治鬥爭背後的醜惡行徑,揭開韓國政治黑暗的一面,為了上位而無所不用極其的殘忍手段攤開在大眾面前。
韓娛影視在國家政治的切入點每每踩觀眾最想看的「內幕」,這方面的貼近實際,敢於深入敏感話題的尺度,打造出多部高分佳作。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不過,光是揭露政治內幕」顯然不是這部電影獲取高分的關鍵。
這部電影能取得8分以上,是站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真實性以及內幕性吸引力上。
一個部下竟然在總統眼皮底下「招兵買馬」,用威脅和利誘的方式吸引他人以身入局,成為這場叛亂中的一員。
私自綁了長官,逼著總統簽字,是站在反派的設定上。
這樣一個處於反叛位置的角色,一般結局都不會是個好下場,這是傳統影視劇情節發展必然遵循的「正義為王」的規律。
縱觀好萊塢大片,哪一個不是正義使者以英雄姿態撥亂反正,成為時代英雄。
但刻板印象中的正義必將戰勝反派的結局沒出現,以全斗光為首的反叛軍取得勝利,成為了歷史的贏家。
反派開創先例,而且是站在政治立場的宏觀、敏感的真實歷史背景,在這方面的「膽量」才是韓娛該申遺的地方。
緊湊敘事之下,雙方的籌碼徵集以及實力對抗的情節充滿緊張感。
人性的複雜和多變使這場對抗多次浮動,一群將領搖擺不定,總在關鍵時候掉鏈子。
國防部部長竟然在兩方進行激烈戰鬥的時候躲起來,不得已才在一通電話威脅下做出最後抉擇。
若不是電話來得及時,無數生命將倒在血流成河中,反叛軍可能也會成為這場鬥爭的失敗者。
參謀總長明明已意識到全斗光將是政治里的「黑暗角色」,他為此採取措施了,但做的準備還是少了。
若是參謀總長察覺到不對勁,將對勾結團伙之事進行把控,或許還有轉機。
沒有如果,反叛軍成為歷史中的勝利者。
革命鬥爭的取勝秘訣是毅力堅定,只有足夠堅定目標,並為之而戰,加以時機助推,成功將不遙遠。
以小博大的場面設計增加該劇的影視化大片效果,加以鏡頭語言的輔助,戲劇化呈現有質感。
深入實際,貼近現實,不懸浮的設定以及對作品投入的誠意是影視影響能迸發出來的巨大潛力根源。
所謂的「尺度」不一定是視覺上的恐怖、驚悚,直擊心靈的切入終將引起熱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