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的離世,就像她筆下的愛情故事一樣,充滿了戲劇性和不舍。這位文學大家,用她的一生書寫了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卻在最後,用自己的方式,給生命畫上了一個獨特的句號。她選擇了一種安靜的離去,沒有喧囂的追悼會,沒有繁複的公祭,只有簡單的家祭和火化,然後化作花泥,長眠於陽明山。
在瓊瑤即將安葬之際,她的祖籍湖南衡陽,卻以一種樸素而深情的方式,為她舉辦了一場追思會。這場追思會,沒有華麗的布置,沒有名人的致辭,只有幾百位自發前來的村民,他們手持鮮花,冒雨前行,只為送別這位曾經用文字溫暖過他們心靈的作家。
12月7號,那天的天空飄著細雨,卻絲毫阻擋不了村民們的腳步。他們穿著各色衣裳,臉上掛著悲傷和惋惜,聚集在瓊瑤的故居「蘭芝堂」。在那裡,瓊瑤的遺照被鮮花簇擁著,黑白色的照片中,她笑得那麼和藹,仿佛還在訴說著那些關於愛與夢想的故事。
看著這張遺照,村民們心中的痛楚難以言表。他們中的一些人,或許曾經讀過瓊瑤的小說,被她的故事所感動;或許只是聽說過她的名字,但對她的離世感到惋惜。但無論如何,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這位作家的懷念和敬意。
瓊瑤的一生,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她出生在成都,四歲時隨父母回到衡陽祖屋「蘭芝堂」,後來又因抗日戰爭而移居他鄉,最終定居台灣。她的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也見證了她的情感歷程。而她的離世方式,更是讓人看到了她對於生死的豁達和從容。
有人說,瓊瑤的選擇是「瓊瑤式」的,充滿了浪漫和決絕。她曾在社交網上發文悼念亡夫平鑫濤,也曾在生前就寫下了自己的遺願。她不想被命運所擺布,不想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失去尊嚴和自主選擇。她用自己的方式,為生命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