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是一部重案實錄刑偵大劇,由於和偉領銜主演,還有眾多實力演員。
「清江兩案」讓秦川決心開展積案攻堅行動,但秦川開展積案攻堅,絕不僅僅是為了破案。
改變過往的辦案模式,把傳統偵查和新技術偵查結合起來,借著積案攻堅大演練,讓基層全部參與和學習,才是秦川的目的。
而最終三個陳年案子幾乎前後腳告破,都是使用新技術比中的方式,宣告了這次行動的勝利。
這其中最先告破的是「清江兩案」。在一次又一次的採集之後,終於在看守所採到了嫌疑人杜坤的指紋。
而比中這個指紋的,是放下照顧孩子,獨自加班的技術輔警楊小潔。
秦川對楊小潔很重視,重回清江的第一件事情,就想請楊小潔吃飯,只是被拒絕了。
楊小潔也是陶維志之後,第二個被秦川請吃飯的人,那麼為什麼秦川這麼重視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新技術偵查方法大大提高破案率,但背後是大兵團作戰,費人也燒錢。
在這種情況下,基層人員的工作往往是瑣碎重複枯燥的,而且容易被忽視存在,但又不可或缺,甚至至關重要,是臨門一腳。
秦川表面上是讚揚嘉獎楊小潔,其實是在肯定和鼓勵所有的技術輔警,讓所有人都看到立功的機會,激發自主性。
另外估計還有一層小心思,那就是故意打臉清江的一些人,就整天想著請他吃飯,經歷了爆炸案後,還是改不了耐不住的毛病。
其實秦川對陶維志的鼓勵,也是差不多的原因,但比楊小潔還要更多一些,深挖兩個字簡單,但做起來很難。
東林縣三個小女孩的案子,是新技術最吃癟的一個案子。最早的時候,曹陽檢測出來的,嫌疑人是顧姓族人。
陶維志追查顧家的譜系,一路追查到了清朝,追查到了顧家坡,就是比對不中。
後來在秦川的組織下,專家組用新技術重新檢驗,比中嫌疑人和穆新生有關聯,也就是嫌疑人是穆氏族人。
但把周圍都排查一遍之後,還是一無所獲,讓人很崩潰,後來才知道原來比中的穆新生是過繼的,真正應該姓紀。
然後陶維志又開始瘋一樣追查紀家人,查到了穆新生的親生父親叫紀三坡,來自東井村。
本以為這次終於是臨門一腳了,結果東井村根本沒有姓紀的人家。
深挖再深挖,終於查到東井村原來有四個坡,其中一個就是顧家坡,也就是曹陽最早的比對沒有錯。
嫌疑人不但是顧姓後人,還是紀姓的後人,這其中必然存在關聯。
終於查到,在1958年的時候拆分成了東井上村和東井下村,東井上村後來還叫東井村。
所以,這一路陶維志等人問路都說東井村,自然也就沒人提下村了。
最後,上下村一起比對,終於在下村抓到了嫌疑人王海。不姓顧、不姓穆、不姓紀,而是姓王。
可以說其它兩個案子中,新技術比對的貢獻很大,但在東林女童案中,陶維志的貢獻更大。
再厲害的技術,最後也只是輔助工具,如果沒有陶維志的偏執,沒有他堅持下來,就不會有結果。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秦川不可能永遠在一線,他希望各個基層的隊伍里,有一個標杆型的人物,成為精神支柱。
清江是楊小潔,良城有范守良和他的學生,而東林縣他希望的是陶維志。但遺憾的是,陶維志在破案後放棄了當刑警。
因為他發現這六年的時間,他已經失去了一線刑警需要的乾脆和敏銳。如今滿腦子都是碑刻、村志、族譜、歷史。
陶維志離開去做什麼沒有明說,但從他和檢測中心的玩笑推斷,大機率是去開工作室,做尋親和打拐相關了。
其它案子中,都有對關鍵警員家庭的描述,一個人的家庭環境,決定了他的執著和在乎。
唯獨陶維志一直是獨來獨往,似乎沒有家人一樣,或許他和武老師一樣有特別的身世,不得而知。
陶維志的選擇讓人遺憾,但人各有志,理解尊重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