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在台網兩端全部收官。數據雙高的同時,觀眾不吝送上「2024年劇王候選」的美譽。這在劇集播出前,恐怕很難預判。大熱的懸疑賽道似乎默認:樸素又踏實的破案過程「舊」了。但,有人不信。
接受本報專訪時,編劇徐萌說得坦然:「從一開始,我就不打算慣著誰。」對市場、對觀眾、對所謂類型劇的「潮流」風尚,甚至對自己的創作經驗,她都不願「慣著」。這些年,業界不乏拿著受眾畫像、收視曲線、觀看習慣等大數據分析去訂製劇本的生產法則。
「這不就是看著後視鏡開車?」徐萌覺得,那應該對廣告招商有意義,但於創作無用。編劇不該是一味追趕潮流的人,因為永遠會有新的潮流在前方;編劇也不該是討好觀眾或看輕觀眾的人,因為今天的觀眾比想像中更深刻、更見多識廣。
與記者復盤《我是刑警》一劇之本的誕生路,徐萌所述,與其說是一位得過「五個一」、捧過飛天獎的資深編劇將16萬一線刑警、35年刑偵發展融於38集劇本的敘事雄心,毋寧看成這位「不拐彎」的創作者在追求現實主義的征途上為自己釐清的一些為與不為、信與不信。那是她練就筆力、眼界、胸襟的來處,更是一部正劇、大劇的起點。
正劇何處起筆?徐萌信奉的編劇武功「唯真不破」,事真、人真、情真,「包真的,生活所求無非一個真、一個信」。她慶幸,在追求現實主義創作的接力中,導演、演員、製片、出品方等全流程把心、把經費燃燒在了實處,「我真想給他們『磕』一個」。她更欣喜,「不慣著」的勇氣找到了許多同路人。《我是刑警》曲終時人不散。有網友細細整理自己一路追劇一路寫下的十多篇、上萬字筆記,徐萌轉發配文,「向您致敬,向生活致敬」。
「一人知我,不恨天下。」何況,是那麼多觀眾的回饋。
「扒火車」的人
剛收到《我是刑警》總製片人郭現春邀約時,徐萌猶豫過。雖曾參與《湄公河大案》的策劃,接觸過相關領域,也看過烏國慶、崔道植等刑偵專家的事跡材料,但對他們的故事心心念念是一回事,寫劇本是另一回事。「劇本不靠編。」她說,沒有自己下生活得來的一手素材,創作無從落筆。不過,郭現春信任她,因為篤信共同的現實主義信條。
2019年春節剛過,劇本進入策劃階段。徐萌先從「百佳刑警」的資料里獲取初步認知,但還遠遠不夠。團隊把對劇集的期待凝練為「真實性強、立意高遠、政治站位高」13個字,這既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藝術標準,也是層層加碼的創作升維,要真正兌現,很難。「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徐萌第一個為難的,是自己。
「一開始一頭霧水。」她不諱言,熟練工遇到新難題。有專業壁壘,提不出問題,受訪者們又紀律嚴明、為人低調,沒人坐下來就侃侃而談自我表揚,該保密的更是守口如瓶。怎麼撬開刑警的嘴,讓這群日常發問的人敞開心扉?徐萌不著急開口。每天到了下生活的地方,她坐在邊上先觀察。他們怎麼交流,內部結構什麼樣,系統如何運轉,諸如此類,調動所有感官去感受一個特殊行業的氣質。漸漸地,她開始和刑警們聊天,聊到不明白的,連夜查資料。有關鍵詞就有了入口,下次再聊就有了話題,隨後是邏輯、故事,所有東西一點點「薅」出來,拼圖越攢越多。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她把跨行業的採風比作「扒火車」:「時速300公里,有本事扒上去,跟著走一趟,你就會了。沒本事會被甩下來,表明雙方沒建立信任,打不開介面,撈不到乾貨。」第一趟「扒火車」,徐萌寫了20萬字大綱,乾了幾十年的刑警說都對,但還差點意思。這相當於編劇的時速上了100公里,可以再「扒」一趟。8個多月、兩輪採風,行業的基本面貌在她心裡漸漸清晰。
「今天一線刑警的風貌跟固有印象相比變化很大。」徐萌說,他們太聰明了,「是時代『養』出來的自信和自洽。隊伍里很多高學歷、高知人才,學法律、生物、化學的有,中文專業、藝術專業也有」。整支隊伍人才升級、系統升級,這激發了編劇的創作興奮點,也是劇的戲眼。「如果沒有公安系統裝備和算力的疊代,我想我不會去寫一個艱苦卓絕、好人好事式的破案故事,因為已經有人做到過極致了。」徐萌認為,故事需要時代的氣息。「刑警守護人民安全,忠誠、熱血、擔當、無私的精神內核沒變,但裝備變了。」她想寫的,是動態發展的「變裝不變芯」,和平年代,有一群高水平、高忠誠的人用硬實力守護我們。
「寫鄉愁」的人
2020年4月,劇本正式落筆,到第一稿完成,徐萌花了5個月,寫得酣暢淋漓又「奄奄一息」。多年編劇經驗和對刑警隊伍的敬意,讓創作充滿了熱情。可同時,講故事的本質不是賣弄奇技淫巧,相反,需要刀藏背後,「幾乎耗盡心血和畢生所學」。
過程有些類似思維導圖,有大脈絡,「講犯罪不是為展示犯罪」,大小案件背後得埋伏國家法治化、現代化的進程,以及延伸出的世情世相等;有密密麻麻的細部,「寫劇本不是攤大餅」,敘事呼吸、人物成長、專業嚴謹、戲劇衝突等,太多取捨平衡的學問。
比如開篇「西山礦案」,既充當樂章的「強拍」,第一聲便引人入勝;也如同整個故事的序,引出秦川刑警路的起點,定下全劇紀實風格基調,還要講清犯罪的殘酷本質,寫清刑警傳統破案的方式和犧牲精神。
比如人物,觀眾對劇有了基本認知後,人物開始一筆一筆生長。他得符合客觀規律、體系邏輯,是被「這一片」土地滋養孕育著的。不然,光顧著破大案、抓罪犯,爽感固然有,人物卻無根。
「秦川不是爽文大男主。不僅不爽,我把他放在門軸里來回磋磨,挺『狠』的。」徐萌用「肉體凡胎」「大海撈針」「手工作業」來形容主人公及其境遇。雖然行業里湧現過戰績彪炳的英模,但職業本身不浪漫也不傳奇,它可能異乎尋常的枯燥瑣碎,仰仗一步一腳印的苦功夫。這樣把劇中辦案過程做紮實了,劇集開播後,各地刑警紛紛點贊。而創作者的初衷不止於此,「我們生活的土地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老百姓感受得到。創作者致敬英雄隊伍,更是為了把社會安寧的過程告訴大家,讓觀眾看見這群人日拱一卒的付出」。
徐萌深知,寫破案,就不能只寫破案,功夫在詩外。「要緊的是人,他們的狀態、關係、認知等等,世間所有事不外乎人情世故。」站在編劇視角,刑警辦案是伸張正義、守護人民,同時也是「秦川們」的打工日常。某種程度,她把《我是刑警》當職場劇寫。
秦川與胡兵從「奈何抬頭又見你」,到辛酸中前嫌盡釋;秦川拜訪武英德,從最初踟躕不定,到熟門熟路提著水果來、帶著20塊錢走;張克寒一案戰線持久,有些系統性問題暴露出來,條塊分割、榮譽文化、技術局限,哪裡痛打哪裡;清江爆炸案熬得再痛苦,秦川也不願對基層幹警放狠話,他說「我不能罵他們,因為我沒機會面對面地『疼』他們」……處處滲透著「人和環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不同立場、層級間的交流,觀眾愛看愛琢磨。」徐萌說,這就是生活世相,「它複雜多維又深刻,創作者別妄圖『欺負』觀眾,想著把光鮮背面的粗陋隱藏,其實所有粉飾會被識破」。假如表達是真空的,那麼謳歌無意義。
事實證明,觀眾為真創作埋單。網友在社交平台寫:「東北長大的孩子,望著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看著看著哭了,這是我的鄉愁。」刷到評論,徐萌當時就流淚了:「創作不就是記錄鄉愁嗎?那裡連著童年、故鄉、所有美好情懷。觀眾能從刑偵劇里看見鄉愁,我夫復何求!」
後來,徐萌想,觀眾給《我是刑警》冠以「中國式刑偵」之名,大抵也是鄉愁奏效了,「它不是美劇、日劇、韓劇流行的某種派別,就是中國流」。
「交真心」的人
不少人略感意外,為硬核刑偵大劇奠定一劇之本的,是位女性編劇。
所謂性別帶來的視角差異、寫法差異,徐萌坦言「假設不了,也不太認同」。在她看來,自己寫刑偵劇,一來長了「數理腦」;二來,思維和作風有銳氣、有鋒芒,和劇的氣質相投。但這些其實並不與性彆強相關。如果非要說女編劇特殊,她更願意將之認作一種在戲劇里傾注柔情、交出真心的本能,「這讓我能體察到警察心底柔軟處,讓我在故事裡面對猙獰、凌厲後,會被出其不意的溫暖情感擊中」。
西山礦案,秦川詢問白玲,馬蘇絮絮叨叨講那些再也實現不了的美好生活,於和偉帶著悲憫的眼神特別打動人。「演員演得太好,我在採風時真真見過那種眼神。」
徐萌說,編劇筆力所彰就在這兒,「透過皮膚,見血見肉見骨」。對刑警群像,人們通常覺得,他們懲惡揚善、鐵面無私,同時洞穿人心人性、事事通透練達。徐萌看到的更深,「他們骨子裡有執拗、不屈,靈魂高貴」。她常想起坐在崔道植這些刑偵大家跟前的感受,「哪怕什麼都不說,你能感到靈魂洗禮,自己的筆也變得直接、樸素、堅定」。
富大龍飾演的陶維志就在如是心境下生長。「他是我誓死捍衛的角色。」徐萌形容這個人物「逆向而動」。在官方記載里,他很少被著墨。不是體制無情,而是在警察這一需要終身學習的行業里,新舊更替本身具有殘酷性。「我為他落淚,哭的不是苦和累,是落差。」
時代向前、體系升級,跟不上的就被留在原地。六年,陶維志翻山越嶺,常常四處碰壁、偶爾靈光乍現,不瘋魔不成活,總差臨門一腳。當真相最終降臨,他痛哭一場,悵然離去。「創作可以當『拾荒者』,撿拾不起眼的素材,再把它們生髮出來。」對於陶維志們來說,一樁大案就是一輩子,雖有未競之功,但他們的悲壯身影、執著靈魂在觀眾心裡定格了。
編劇放不下的還有葉茂生,一個猝不及防就永別的角色。「寫完生子犧牲那場戲,我不願也不忍再看。」開播發布會,徐萌一見演員,淚水就止不住了。
一些根本來不及被看清樣貌、記住名字的角色,也常徘徊編劇心頭。在鐵軌邊一聲「站住」正欲盤查張克寒的鐵警、聽聞槍聲本能跑下樓梯的安保,「有時夜裡醒來我特別難過,會想他們此刻在哪兒」。對這群保護我們的人、對警察職業,徐萌有深沉敬重、亦有不安。「有的犧牲壯烈英勇,但也有的何其無妄。」所有這些真實的血肉、骨頭,她都想與觀眾和盤托出。
劇本傾注真心,導演、演員、製片,創作鏈上層層遞進煉真心;螢屏外,觀眾也心有戚戚,「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相關」。
劇里劇外,人心同頻共振,徐萌覺得做編劇值得,「寫劇本的出發點不是為個人宣洩,是對時代、對觀眾有話想說」——這部劇獻給16萬一線刑警,他們的付出,我們看在眼裡。這部劇也獻給觀眾,「或許為生活奔忙的人偶爾會嬉皮笑臉看似解構地面對一些事,但內心總有一塊很乾凈、很熱血的地方,它叫理想主義。」
文丨王彥
海報、劇照丨受訪者供圖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