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剛火又塌了?內娛的瓜真亂

2025-01-10     影墨     2541

不過,網絡上的輿論卻依舊高漲,質疑聲不斷增多,針對李明德曬出的捐款,評論區都在問銀行回執單,而得到的回覆是失敗了,轉眼間各種猜測再度登場。

最初,許多人對李明德抱不平是對一個內娛少年被逼不得已失控的無奈以及真誠果敢維權的欽佩,是一種感同身受情緒轉移共鳴。

但現在網友幾日以來羅列出的各類問題讓各界不同討論聲各抒己見,同情和抨擊相對立,走向越發混亂。

這件事一瓜連著一瓜,從誰對誰錯到對個人的真誠的質疑越來越模糊,輿論站隊哪邊高已分不清。

誰對誰錯的辯證題僅靠針鋒相對的網絡輿論只是一時熱度討論,最後都回歸運用法律武器維權。

為何比起關注內娛的新作品,各類明星藝人新聞熱度最高?

工作人物的私生活以及內娛內幕以往都幕後,現如今網絡發達,發聲渠道多樣化提供多種選擇,以前想吃瓜的群眾的好奇心可通過在線圍觀,自然比起千篇一律的劇情更具可看性。

內娛各種問題出場,亂象叢生,真真假假探究了又似沒探究,但免不了在網絡上晾曬幾天,激起粉絲、觀眾、路人一線吃瓜。

內娛剛火又塌了?內娛的瓜真亂

更多人是保著看戲、吃瓜的態度觀摩,不時對與與之相悖的言論、結果提出意見見解。

正如追一部劇,尋求的是觀看過程的或認同,或不認同的探究過程。

當然,往往因為事不關己的觀眾身份熱衷於尋求真相,對瓜的進度以及各種所謂「證據」、言行舉止實時跟進都不會特別穩定堅定原則。

短視頻時代,尋求求助和流量的方式層出不窮,有的人為了流量關注無所不用極其,網紅界博取流量手段屢屢出問題的亂象早已不是一兩件的事。

博取流量,抓住大眾心理,以達到某種目的,這類為名為利的刻意舉動往往後期都會敗露。

為了博取流量,可以製造話題,以至於有時候有些事實真如此,但拿不出真憑實據,或者不足以達到全民同情、共鳴的程度,暴起的結果能否得償所願也不得而知。

沒有充足的條件說明一切,挑起熱度也會被反噬,尋求幫助的反而被倒打一耙的一系列案例證實了這一點。

內娛剛火又塌了?內娛的瓜真亂

不過,觀眾的理性不再停留人云亦云階段,辨別是非真相的自我意識覺醒深入甄別各類信息內幕,就算是吃瓜也能獨立思考。

文化提升促進大眾的理性人知,針對同一個事件的他人引導和自我認知的碰撞能引發不同的聲音結果,由此形成兩種支持和質疑兩種發聲。

這也正是為什麼許多明星藝人所謂的塌房與不塌房沒有清晰界限,只要是風聲一過,回來繼續在新作品掙回觀眾緣。

資本家和打工人之間的「恩怨「存在各行各業,內娛頻起的各說各有理對抗已不是一兩天的事,最後要麼一方做擺,要麼走法律途徑。

李明德和趙露思事件都在表明「打工人」遭受資本欺壓,通過發文表達憤怒,尋求輿論力量支持,但是階級身份的解讀多多少少有爭議。

藝人的「工薪階層」跟普通人的「工薪階層」並非一個概念,起初的「同類」共情因為落差出現分歧,階級差引起部分人將此與自我現狀比較,由此對事件態度滋生新定義。

內娛剛火又塌了?內娛的瓜真亂

網友在這些事件中看似站邊,實則對從事件真相獲得情緒,以及相似心理的共振都伴隨清醒認真。

總而言之,開頭到後續的反轉再反轉,是清醒認知轉動的結果。

只能說大瓜不斷,但莫不都是不了了之,最後隨時間流逝被淡忘在網絡某個邊緣地帶。

過不了幾日新的話題出現,取而代之,究竟內幕後續情況發展如何已不再是輿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