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璀璨奪目的春晚舞台上,匯聚了無數演藝界的精英,他們在這全國矚目的平台上一展風采,成為觀眾心中熠熠生輝的明星。而其中,有一位演員或許不像那些頂級巨星般家喻戶曉,卻憑藉獨特的魅力和精湛的表演,成為春晚舞台上的常客,被觀眾親切地稱為 「春晚釘子戶」,他,就是郭達老師。
當人們談及郭達,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往往是他那幽默風趣的喜劇形象。在春晚的舞台上,他曾帶來過一場又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精彩表演,為千家萬戶送去了歡樂與溫馨。可在競爭激烈的喜劇界,有眾多才華橫溢的演員,他們也渴望登上春晚的舞台,卻未能如願。而郭達老師為何能在春晚的舞台上紮根多年,安心地為觀眾帶來歡笑呢?原來,在他成功的背後,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重要人物,那便是他的妻子。
郭達出生之事
郭達降臨到這個世界時,命運似乎就給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他出生在一戶極為普通的家庭,家境並不寬裕。在他還未呱呱墜地時,父親就因身患不治之症,永遠地離開了這個家。在那個傳統觀念濃厚的年代,年幼的郭達,常常成為旁人議論的對象,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說成是沒爹的孩子。這一聲聲刺耳的話語,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著身懷郭達的母親的心。母親整日以淚洗面,傷心過度,甚至差點導致流產。在那艱難的時刻,是親朋好友們紛紛伸出援手,給予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才使得郭達能夠順利地來到這個世界。
郭達出生後,父親早已離世,他對父親的印象幾乎一片空白。而家中僅存的一把小提琴,成為了他唯一能懷念父親的物件。那把小提琴,靜靜地躺在角落裡,雖然有些陳舊,但在年幼的郭達眼中,卻仿佛散發著神秘的光芒。每當他看到這把琴,心中便湧起一股莫名的情感,那是對從未謀面的父親的思念,也是對藝術世界的一種朦朧嚮往。也就是這把小提琴,在郭達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藝術的種子,讓他萌生了想要接近藝術的信念。
郭達學業的那些年
時光荏苒,郭達漸漸長大,到了 19 歲那年,他懷揣著對藝術的熾熱夢想,踏上了求學之路。憑藉著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和過人的天賦,他成功地叩開了上海戲劇學院的大門,開啟了人生嶄新的篇章。進入大學後,郭達深知這是實現夢想的難得機會,他絲毫不敢懈怠。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照亮校園,郭達便早早地起床,在校園的角落中背誦台詞。他的聲音迴蕩在寂靜的校園裡,每一個字、每一個音,都飽含著他對表演事業的熱愛與執著。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