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軍隊紮營,帳篷里的人坦誠相待。
江湖兒女的「情」刻畫得十分細膩。
家戶喻曉的武俠為何反覆重拍,追逐新劇本博取流量難道不比可發揮空間有局限的創作更為容易實現商業化?
顯然,快餐時代,導演意不在流量,在於傳承,意在讓真正的武俠回到人們的視野。
以一個郭靖在現實壓迫面前的堅定不移抉擇展現俠者的為國為民。
守護家國的重任落在個人肩上,家國情懷、個人責任以及民族大義的大局才是該劇的核心主旨,由此傳遞出俠者精神。
郭靖的成長過程曲折,他選擇站在宋一方,堅定周圍宋的領域不受侵犯,此舉乃偉大義舉。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深刻內涵是經過前期大量的鋪墊墊起來的大義。
前面的情感筆墨部分正是為郭靖在政治的最後抉擇做鋪墊。
鏡頭美學跟特效的運用巧妙,具有美感。
武術創作結合張弛有度的節奏,跌宕起伏的情節搭配獨具特色的運鏡風格,不一樣的震撼盡顯宏大場面。
而特效與場景的結合,更營造出了激盪宏大的視覺效果。
視覺效果和動作場景是最驚艷的視覺衝擊,以浪漫、壯闊描繪武俠世界的驚濤駭浪和美麗動人。
片中,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設定是一大亮點,導演在突出這一項武力,運用特效結合製作出出氣韻流動效果,施展出經典武功的新式特效美學。
影片運用大量的長鏡頭展現山河壯美,側面襯託人物形象以及武俠精神世界。
語言鏡頭運用十分出色,結合快慢鏡頭,又於相應的情節搭配激昂的旋律與情感深邃的插曲相輔相成,試聽效果極具衝擊力。
人物塑造採取簡單樸實狀態,男性角色或是女性角色,服化道的「返璞歸真」遮掩偶像精緻,而是落在角色和表演本身。
觀影的時候,幾乎不會出現演員本身的偶像光環蓋過角色魅力的現象。
正是將主要的重點落在角色個性身上,深入抓住角色在家個體責任和人格魅力。
郭靖的俠者身份不是靠外表修飾。
弱化演員外在的精緻妝容,專門塑造角色前期的單純、拙樸到後期的成長蛻變,從而打造出一個由內而外的主角光環。
規避角色光鮮亮麗妝造帶來的影響,將英雄的形象放置在一個俠義壯舉和角色本身,而非浮於表面的誇張造型。
華箏和黃蓉的俠女氣質反常規柔弱,她們武功高強,聰慧剛毅,敢愛敢恨,既有女兒家的兒女情長,也有俠者的大局觀。
華箏的草原女子深受觀眾喜愛。
華箏草原女子的颯爽、英武展現女性的獨立,敢愛敢恨,不受束縛,愛得起,放得下,是一個果敢的女子。
華箏對感情,可深情相對,也可以為愛成全,感情上的放手何嘗是俠者的度量。
愣頭青蛻變大俠,過程經歷過多重波折,歲月沉澱的滄桑見證一代大俠的誕生。
質樸的眼神逐漸堅毅,從為個人的親人命運到一個民族命運,蛻變的過程一樣撼動人心。
無聲感染的成長是熱淚盈眶的熱血成長曆程。
傳遞的俠義精神不僅體現在個人的英雄呈現,立在個人責任和家國命運彰顯出「俠」之氣。
郭靖的選擇深刻詮釋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內涵。
郭靖和黃蓉最後選擇共戍守邊關,踐行「俠者」之責。
整部影片對俠義精神的深入詮釋,既觀眾領略到真正的武俠文化魅力,同時激發對現實武俠精神的思考,反思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