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歲成名,是光環也是枷鎖
1974年,一部家喻戶曉的《閃閃的紅星》橫空出世,成為一代人的紅色記憶。而那年僅12歲的祝新運,也因此成了全國人民的「潘冬子」。
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因這部電影而變得不同尋常。祝新運走在街頭巷尾,總能聽到人們親切又興奮地叫著「潘冬子」。起初,他還沉浸在成為「全國偶像」的喜悅中,可很快,他意識到這份「喜悅」是一道無法擺脫的影子。
在學校,他不敢隨意走動,因為同學們會把他圍得水泄不通;回家路上,總有人尾隨他,只為多看幾眼這個銀幕上的「小英雄」;甚至連上廁所,他都得等到沒人時才敢去。
成名的代價超出了他的承受範圍。而這一切,不過是他人生起伏的開始。
二、「潘冬子」成名,演藝之路卻步履維艱
祝新運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普通教師家庭,父母希望他能走上正統的教育道路。然而,他從小就對學習沒什麼興趣,反而在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光彩。1973年,他在一次兒童文藝演出中,被《閃閃的紅星》的導演李俊和李昂一眼相中,成功拿下主角。
導演很快發現祝新運的問題——他太「城裡」了。一個紅軍英雄的孩子,不該是個嬌生慣養的「都市少年」。於是,導演果斷決定,把祝新運送去農村生活。
起初,祝新運興致勃勃,畢竟對鄉村生活充滿了好奇。但半個月的農家日子,讓他嘗到了真正的「苦」。他要下地幹活、挑水、喂豬、種菜……那些城裡從未體驗過的生活,如今成了他的每日必修課。然而,也正是這段生活,讓他徹底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能吃苦、能抗壓的「農家娃」。
回到劇組後,他的表演自然了許多,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透著「農村孩子」的堅韌。最終,《閃閃的紅星》上映,他飾演的潘冬子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角色。
可誰能想到,這個角色的成功,竟也成為他此後演藝生涯最大的桎梏?
三、無法擺脫的潘冬子,祝新運的演藝之殤
電影大獲成功後,祝新運成為八一電影製片廠最年輕的明星,片約不斷。然而,每一次新角色的嘗試,都被觀眾無情地拒絕。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