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或「天官賜福日」。這一節日源於漢代,最初與祭祀「太一神」有關,後融入道教文化,形成了「天、地、水」三元之說。其中,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由天官紫微大帝主掌賜福,人們相信這一天是天官降臨人間、校定善惡並賜福的日子。
元宵節標誌著春節的尾聲,也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傳統習俗以「燈火」為核心,家家戶戶掛燈籠、賞花燈、猜燈謎,街頭巷尾舞龍舞獅、鑼鼓喧天,寄託著對團圓、平安、富貴的祈願。而飲食與禁忌則是節日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民間流傳「吃3食、忌4事」的講究,寓意納福消災,為新的一年開個好頭。
一、正月十五必吃「3食」:團圓納福,財運亨通
元宵節的食俗融合了南北特色,既有象徵團圓的甜糯美食,也有寓意財運的吉祥佳肴。以下三種食物是節日的核心:
1. 湯圓(元宵)——團團圓圓,甜蜜美滿
湯圓是元宵節的標誌性食物,北方稱「元宵」,南方多稱「湯圓」。其圓潤的外形象徵家庭團圓、生活圓滿,內餡常以黑芝麻、花生、豆沙為主,甜味寓意日子甜蜜。在道教文化中,湯圓的「圓」也呼應天官賜福的圓滿之意。
推薦做法:黑芝麻湯圓需將炒香的芝麻與糖混合為餡,包入糯米皮中,沸水煮熟後軟糯香甜,是節日餐桌的必備。
2. 餃子——招財進寶,財源廣進
北方地區元宵節必吃餃子,因其形似元寶,寓意「財源滾滾」。河南等地更有「十五餃子十六圓」的習俗,象徵「扁扁圓圓」又一年,寄託對財富與圓滿的雙重期許。
推薦做法:牛肉芹菜餡餃子以鮮香多汁的肉餡搭配清爽芹菜,調餡時加入香油、生抽提味,煮熟後皮薄餡大,寓意「咬住福氣」。
3. 麵條——健康長壽,福壽綿長
江北地區有「上燈元宵,落燈面」的習俗,正月十七吃麵條象徵「長長久久」。而在元宵節當天,麵條的細長形態被賦予健康長壽、福氣連綿的寓意,尤其適合為長輩祈福。
二、正月十五牢記「忌4事」:避禍迎祥,家和業興
元宵節雖喜慶,但民間傳統中亦有諸多禁忌,旨在避免衝撞福氣,維護家庭和諧:
1. 忌爭吵鬥嘴——家和萬事興
天官賜福日講究「和氣生財」,家人爭吵被認為會破壞節日祥和,甚至招致霉運。民間認為,天官會記錄人間善惡,爭吵者可能失去賜福機會。
2. 忌說不吉利的話——口吐蓮花福自來
「死」「破財」「災禍」等詞彙被視為不祥之兆。人們相信語言具有靈力,吉言能招福,惡語則可能成讖,因此節日期間需謹言慎行。
3. 忌打碎器物——破財消福需謹慎
打碎碗碟等物品象徵「破運」,可能預示家庭失和或財運流失。若不慎打破,需立即念誦「碎碎平安」化解。
4. 忌借貸財物——守住財氣保興旺
傳統觀念認為,元宵節借貸會「漏財」,借出錢財可能帶走自身財運,借入則易陷入經濟糾紛。因此,人們多避諱在此時處理財務往來。
元宵節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團圓、幸福、富足的永恆追求。無論是象徵團圓的湯圓、招財的餃子,還是祈壽的麵條,每一口食物都蘊含著對新年的美好期許;而忌爭吵、忌惡語、忌破財、忌借貸的禁忌,則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生活的敬畏與守護。
在當代社會,儘管許多習俗形式簡化,但其文化內核依然鮮活。遵循「吃3食、忌4事」的傳統,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承,更是為新年注入一份儀式感,讓天官賜福的吉祥寓意貫穿生活的每個角落。願萬家燈火中,人人納福迎祥,日子紅火,財運亨通!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文由「秀廚娘」原創,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刪改、盜用,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