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持續到元宵節,春節檔票房熱度不減反增,《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相繼突破國內多項紀錄,一躍登上影史第一。
票房持續攀升之際,全民助力,繼90億後短短几天票房破百億,全球票房排行榜擠進前二十,中國動畫電影被推向新高度,打破前所未有的中國電影紀錄。
除了《哪吒之魔童鬧海》的高票房,《唐探1900》和《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的票房分別突破30億和11億,整體票房排位靠前。
正值「哪吒」票房破百億之際,春節檔同期電影《蛟龍行動》宣布撤檔。
作為春節檔的巨製製作,《蛟龍行動》上映以來,口碑、票房雙雙遭遇滑鐵盧。
票房跟《哪吒2》形成極端對比,上映17天,票房不足4億,淪為墊底之作。
投資10億,票房約3.7億左右,凈虧損6億多,上映前後連續翻車,電影的口碑、票房淪為笑柄。
如今宣布撤檔「改造」,能否降低成本損失引起大眾關注。
電影初期豆瓣評分低,一星二星差評不斷。
主創團隊對此十分不滿,怒斥惡意打分,路演現場直呼「要公平!」。
面對鋪天蓋地的爭議以及不佳的票房數據,製片人於冬曾堅定表示不會撤檔。
然而,正當《哪吒2》舉國歡慶破百億之際,《蛟龍行動》官方突然宣布撤檔。
整體來看,春節檔的競爭相對往年而言較小。
沒有題材碰撞,「流量牌」引起的影響沒想像中高,票房高低全靠質量決定。
競爭力強,相應的票房和口碑都不會太差。
每年的電影市場必不可少軍事主題大片,似乎已成近年來春節檔必不可少的題材。
有挑戰的緊張刺激情節、震撼感官的視覺衝擊,沉浸式帶入最前方戰線。
《長津湖》《紅海行動》《志願軍:存亡之戰》等等戰爭大片出場,創造過不俗佳績。
《紅海行動》當年以36億票房奪得票房冠軍。
中國軍隊解救人質,熱血激戰的中國精神振奮人心。
《蛟龍行動》作為續作,能否趕超從拍攝初期就引來許多人的關注。
給基於前作的質量,票房期待高,10億成本的巨資投入,讓喜歡看軍事大片的觀眾很是期待。
戰場由陸地轉向海底,單刀直入中國海軍與超級潛艇的深海決戰。
第一部冠軍票房的高度,對該題材精彩絕倫的故事延伸以及大場面的呈現提出新挑戰。
如何挖掘愛國主義精神,激發更大的能量,引起全民為之同仇敵愾成為核心突出要點。
深海之戰,軍事題材的切入視角具有新意,挑戰難度係數高。
作戰戰地地點不重要,劇情、真實感、情感共鳴和精神內核等方面的把控力和理解力才是關鍵。
軍事題材刺激戰場背後的戰鬥意義是核心主旨。
守護國家主權不受侵犯,阻擋外來威脅。
人民的團結,軍隊實力,國家的強大構成一道堅不可摧的城牆,阻擋任何破壞祖國平穩的陰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國外勢力干擾,我方軍隊出動,展開嚴密的部署,精準的策劃對抗計劃。
戰略階段過渡到作戰階段展現軍隊精神面貌,和國家對此類侵犯國土的態度。
軍事愛國故事類型繁多,但不論從哪個角度出發,緊張刺激的劇情和精良的製作備受矚目。
不過,同類題材堆砌出的佳作屢見不鮮,停留表面的懸浮難以形成深刻印象,沒有代入感,觀眾不願買單。
嚴肅、正經主旋律大片的真實模糊,過度神化英雄主義。
故事背景設置的模糊脫離實際。
敵人的武器強大,我國的蛟龍小隊實力薄弱。
當武器實力與作戰小隊能力處於弱勢一方,用勇猛的氣勢和無畏的團結在高科技作戰中獲得勝利。
主旋律的故事大多是這類走向,敵我雙方對戰,結局沒有懸念,勝利將屬於正義一方。
無懸念的已知結局,可發揮的空間限制在短短几十分鐘內的前期鋪墊和中後期高潮。
情節敘事可以製造的矛盾、衝突少之又少,邏輯混亂。
挑選最具有創意的部分展現主旨內容,挖掘出共同的內涵和價值觀,輔之視覺衝擊力,濃縮出一部優質大片,需要投入足夠精細的市場洞察力和作品整體製作。
當一部電影已經上升到足夠高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影響力絕不只停留一個過多小時震撼。
引起全民為之自豪、驕傲的電影,到達一定程度已不僅僅只是一部娛樂大眾的作品,票房的高低也僅僅只是一個數據現實。
正如《哪吒2》上升到百億的高度,成為中國影史乃至全球電影的重要標杆。
作品的隨處可見的社會議題,宏大的是世界觀,以及每個角色的打磨,內涵不斷提升,站在一定高度,拉開與其他作品的差距。
創作團隊「賭一把」的誠意見證既體現在對動畫的視覺研磨,故事和創作激發的思考引起現實討論。
現象級爆火和中國電影歷史最高票房,推動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頂端。
達到這樣的高度,精神的傳遞已經由作品延伸到劇外,影響全民助力票房。
軍事題材電影承載傳達精神使命,合格的作品必定能讓觀眾看到作品凝聚主創團隊的心血與汗水。
軍事題材強調對國家英雄主義的致敬,用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傳遞愛國信念。
戰場的軍人在前線與敵人正面對擊,抗住壓力,抵抗戰火,用一群人努力換來家與國的和平安詳。
強調軍隊的團結和愛國意志,非凡軍隊的壯舉,而非單獨的個體英雄主義。
打不死的主角,戰鬥力比武器還強的英雄主義把控不當,神化主角實力,英雄主義的虛假脫離實際。
神化和煽情是這類題材最忌諱的敘事風格,過分突出只會適得其反。
文戲部分某些地方生硬無比,突然穿插的抒情橋段落入俗套煽情情節。
爭議最高的部分是船長吹口琴橋段。
龍鯨號遇襲擱淺,船員四處奔忙,此時鏡頭對準該第一時間穩定局面,指揮船員合力解決問題的船長,事不關己吹著口琴。
張涵予對口琴橋段的回應:「激勵、催發戰友重拾信心的戰鼓。」
也有部分觀眾表示是核潛艇之歌,是戰鬥的號角。
平時吹口琴或許沒有異議,可影片吹口琴的時候正是對戰的時候吹。
緊急時刻,尬吹口琴,戰鬥的緊張以及其他成員的殊死對抗顯得不同頻,主旋律的刺激和緊張變了個味。
大部分人持勸退差評,表示緊張的節奏突然插入違和的場景,瞬間毀掉節奏,沉浸式入劇的代入感中途被掐。
勇猛的女隊員死去的橋段,也有認為煽情的文戲不夠深刻,顯得生澀、俗套。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大量的武戲橋段出場,男女硬漢般的拳拳到肉赤手空拳對戰場面多。
適當的動作場景的加持對高燃場景的熱血具有加分效果,但過於追求而忽視整體則容易形成冗長觀感疲勞。
結合特定劇情需要,打鬥場面將是加分項,可刻意追逐高光反而失去該有的效果,也會英雄整部影片的戲份比例,導致失衡。
影片中的高能打鬥多,從海面打到海底,打鬥十分激烈,運鏡眼花繚亂,反而削減打鬥的精彩效果。
打鬥動作的真實感也有質疑,某些演員的動作不到位,拼接的燃打戲份流暢性弱,顯得生硬。
前有《紅海行動》救治人質的激烈戰鬥名場面對比,哪一部更勝一籌一目了然,比較之下,議論頗多。
電影大片質感和視覺的追求形成共識。
視覺盛宴成為評價一部劇是否合格的標準之一。
影片中的大場面大型高科技武器場面堪稱是視覺衝擊現場。
但光有視覺威力遠遠不夠,展現武器和高科技技術對作戰的影響,解決與外敵對抗實力。
大型武器的場景確實看到10億的質感,海上硬核武器浮出水面,內部的設備,以及蛟龍小隊在內部行動。
武器的磅礴之氣襲來,大國的強大,科技的偉大,不禁令人感嘆。
軍事題材的高科技武器展示全方位展現國防力量,除了驚嘆外形的威武之氣,結合題材的主旨運用也是一門學問。
視覺帶來的驚艷短暫,但光有表面的好看遠遠不夠。
質感滿滿的視覺衝擊力能在觀影的時候引起驚嘆,唯有精神內核永不朽,深刻影響一個人的信念。
前作獲得票房冠軍,其中的燃炸現場的激烈逐漸隨時間流逝變得模糊不清,但解救人質的不拋棄不放棄多年後想起來還是能深深共鳴。
團結一致,共同對抗外來勢力威脅的精神能刻進血脈,一旦觸及民族情感共鳴,血脈深處的愛國之情。
大片的成功絕非外在形式復刻,深入主題思考,深度解讀軍事中的「愛國」和「不屈」精神,用如臨其境的真實激發情感共鳴。
越來越高的挑戰和需求才會激發創作走向新的頂點,深入挖掘實質性創作,好作品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