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作為太陽系的一部分,雖不如八大行星那般引人注目,卻也蘊含著無盡的奧秘,吸引著科學界的關注。
日本在小行星研究領域表現活躍,積極投入力量進行探索。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行星,日本發射了隼鳥二號探測器,其目標鎖定為小行星1999ju3,後被命名為「龍宮」。隼鳥二號承載著重大使命,踏上了前往龍宮的征程,期望能揭開這顆小行星的神秘面紗
龍宮是一顆極具特色的小行星。它的直徑約為一千米,看上去更像是一塊巨型岩石或隕石,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星球。
龍宮的自轉周期約為七個半小時,若有人能成功登陸其表面,大約十分鐘就能環繞一周,這種自轉速度使它在宇宙中顯得頗為特別。相較於其他天體,龍宮的體積較小,和火衛一這樣的衛星相比,更是顯得渺小。
然而,儘管龍宮體積不大,但作為近地小行星,它卻潛藏著危險。倘若未來有一天它與地球相撞,後果將不堪設想。
要知道,歷史上恐龍的滅絕便是由隕石撞擊地球所致,這也使得人們對小行星與地球的碰撞問題始終保持高度警覺。
經過漫長的飛行,隼鳥二號終於抵達龍宮。探測器順利採集到了龍宮表面的物質。
當科學家對這些物質進行分析研究時,一個驚人的發現呈現在眼前:物質中含有胺基酸。胺基酸作為生命的基本構成單位,這一發現無疑在科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生命起源的問題上,生物學界一直存在著多種觀點和爭議。當前,生命起源於原始海洋的觀點較為被廣泛接受。
不過,也有一種理論認為,地球上的初始生命可能來自於隕石。該理論指出,隕石中攜帶的胺基酸在太空或其他星球上可能並未發展出生命,但倘若它們恰好墜落到適宜生命發展的環境中,就有可能促使生命的誕生和演化。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