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作為我們進食的常用工具,其使用和更換問題常被人們忽視。不少家庭的筷子長期使用,只要沒折斷就不會主動更換。
然而,這種做法存在健康隱患。長時間使用的筷子容易滋生多種有害細菌,像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其中黃曲黴素尤其需要引起重視。
通常情況下,筷子本身不會直接產生黃曲黴素,但當筷子出現裂縫或清洗不幹凈時,夾取穀物、堅果等食物後,食物殘渣長期附著在筷子上並發霉變質,就可能產生黃曲黴素。黃曲黴素是一種強致癌物,會大大增加肝癌的發病風險。
為了確保健康,建議每三個月更換一次筷子,特別是竹木筷子更要按時更換。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判斷筷子是否需要更換。
如果筷子表面出現非木頭或竹子本色的斑點,尤其是霉斑,應儘快更換;若筷子出現彎曲、變形或表面有破損,也應及時更換;倘若筷子散發出明顯的酸味,說明已受潮霉變,必須立即更換。說完筷子,再來看看洗碗時的習慣。這些看似平常的習慣,實則可能隱藏著患癌的風險。
餐具長時間浸泡在水中是一個常見問題。用過的餐具若長時間泡在水裡,特別是在20~30℃的水溫環境下,就容易滋生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氏菌等細菌。
要是飯後不及時清洗碗筷,細菌就會大量繁殖。不更換洗碗布也是個嚴重問題。洗碗布應定期更換,建議每月換一次。
中國預防醫學會曾對使用過的抹布進行抽檢,結果讓人吃驚:每平方厘米的抹布上細菌數量高達6250萬到1776億個。要知道,馬桶圈上的細菌總數約為3000萬個,而有些家庭的抹布比馬桶圈還髒,且可能含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有害細菌。
洗完碗筷後的處理方式也會影響健康。很多人洗完碗筷後,直接把濕漉漉的碗筷放進櫥櫃,這樣容易導致黴菌滋生,嚴重時可能產生黃曲黴素,使用木質碗筷的家庭更需注意。所以,洗完碗筷後,應先控水晾乾,再放入櫥櫃
另外,將洗凈的碗盤疊放在一起也是個不健康的習慣。研究表明,疊放的碗筷內部細菌數量比豎立放置的高出70倍。因此,建議將洗凈的碗筷分開立放,這樣有利於通風晾乾,減少細菌滋生的風險
最後,說說洗潔精的使用問題。不少人對洗潔精存在誤解,覺得用洗潔精洗過碗筷後,吃飯時就相當於把洗潔精吃進肚子裡,會危害健康。
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正確。洗潔精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劑,其作用是讓水與油相互融合,從而有效去除油污。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急性經口毒性試驗》,表面活性劑屬於低毒或無毒等級,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需要攝入8克表面活性劑才會中毒。這意味著,差不多要喝下一整桶洗潔精才會導致中毒。
為減少洗潔精的殘留,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首先,要選擇合格的洗潔精,在正規商超購買符合標準的產品,避免選擇香味過濃的洗潔精,因為這類洗潔精往往添加了香精,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同時,散裝洗潔精由於保存條件不好,可能會受到污染,細菌超標,使用後對健康不利。其次,使用洗潔精時要適量並打出泡沫。
可以先用洗碗布打出泡沫,或者選擇能噴出泡沫的洗潔精,這樣既能保證清潔效果,又能減少洗潔精的用量。最後,洗碗時可以使用熱水,熱水的溶解能力較強,能增強去污效果,有助於減少洗潔精的殘留。
總之,生活中的這些小習慣與我們的健康緊密相連。我們應該重視這些細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