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最為密集的月份之一,每一天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正月二十三雖不如除夕、元宵般廣為人知,卻是一個融合多重意義的民俗節日。根據各地習俗,這一天被賦予不同的名稱與內涵:在北方,它是「燎疳節」,寓意祛除百病;在民間信仰中,它又是「善財童子誕辰」,象徵財富與福運的降臨;部分地區還將其視為「小填倉節」或「牛節」,寄託對豐收與安康的祈願。
這些習俗雖地域有別,但核心均圍繞驅邪避災、招財納福展開,體現了古人順應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如今,這些傳統依然在民間傳承,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一、遵循「吃3樣」:以食寓吉,財源廣進
正月二十三的食俗講究「以形寓意、以音求吉」,通過特定食物的象徵意義,為新的一年注入美好期許。以下三種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既是味蕾的享受,也是文化的傳承。
1. 豬舌:招財進寶的「財頭」
豬舌因諧音「招財」(商家多稱其為「招財」或「財頭」),成為正月二十三的必備菜肴。人們認為食用豬舌可開啟財運,尤其在善財童子誕辰日,更需以此祈求財富積累。其做法多樣,醬鹵或燉煮後切片,香氣四溢,既滿足口腹之慾,又寄託對富足生活的嚮往。
2. 生菜:和氣生財的「綠意」
生菜因諧音「生財」,成為節慶餐桌上的常客。無論是清炒、涼拌,還是與蚝油搭配,生菜的脆嫩口感與翠綠色澤,皆象徵生機與財富的萌芽。民間認為,正月二十三食用生菜,可為家庭「播種」財氣,助力全年財源廣進。
3. 餃子:元寶納福的「金玉」
餃子形似元寶,寓意「招財進寶」,在北方尤為盛行。善財童子誕辰日,家家戶戶包餃子,祈願財神眷顧。餡料多選豬肉、白菜等,取「百財聚來」之意。熱騰騰的餃子出鍋,既是對傳統節日的致敬,也是對團圓美滿的期盼。
其他食俗補充:部分地區還有吃雜糧飯(象徵五穀豐登)、雞蛋(寓意「財源滾滾」)等習俗,雖形式不同,但均以食物寄託對富足生活的追求。
二、踐行「做1事」:燎疳祛病,火舞祈福
正月二十三最核心的儀式莫過於「燎疳」,這一習俗盛行於西北地區,兼具驅邪與迎新的雙重意義。
燎疳節:火堆躍動,百病不侵
「燎疳」即點燃柴草堆,全家人依次跳過火堆,口中念誦「一燎干,二燎凈,三燎一生不得病」。火焰被認為能焚盡晦氣與疾病,跳過火堆的動作則象徵與舊疾霉運告別。此外,燃燒後的灰燼需用木棍拍打至火星四濺,稱為「點蕎麥」,預示來年莊稼豐收。
延伸習俗:祭拜與填倉
部分地區還會在當日祭拜善財童子,供奉香燭、果品,祈求財運亨通;或進行「填倉」儀式,將米缸、水桶裝滿,寓意倉廩充實、生活無憂。
正月二十三的習俗雖根植於農耕社會的信仰與醫療條件,但其內核——對健康、財富與幸福的追求——至今仍具現實意義。在現代社會,跳火堆演變為家庭團聚的趣味活動,吃豬舌、生菜等傳統菜肴則成為文化認同的載體。這些習俗不僅是對先民智慧的致敬,更提醒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莫忘敬畏自然、珍視傳統。
正月二十三,一個承載祛病、納福、招財多重願景的節日,通過「吃3樣,做1事」的習俗,將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與精神信仰娓娓道來。無論是舌尖上的寓意,還是火焰中的祈願,皆是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嚮往。遵循傳統,不僅是文化的延續,更是為心靈注入一份安寧與希冀。願這份傳承,助我們在新的一年裡福旺、財旺、人更旺!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文由「秀廚娘」原創,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刪改、盜用,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