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食方面,養老院宣稱都是營養搭配、最適合老人的飯菜。
然而,那些飯菜很多護工都不會去吃,看似營養均衡,天天差不多一個樣,都是軟爛的、湯湯水水的,不是各種粥,就是水蒸蛋、豆腐、土豆、麵條......
有葷菜,也都是一些清蒸系列的,比如清蒸肉羹、魚肉羹,燉得像豆腐一樣的雞肉鴨肉等等。
這些單調又沒有鍋氣的飯菜,就算再有營養,我們護工看多了也會厭煩。
而對於老人來說,長期吃這樣缺乏變化,又不需要怎麼咀嚼的飯菜,他們的食慾早已被消磨殆盡。
很多老人吃飯時,都是機械地往嘴裡塞,把肚子填飽就行,他們眼神中也絲毫沒有對食物的期待。
剛來的老人,住了一段時間都會發脾氣,大多數都是因為吃膩了飯菜而動氣的。
在這裡,物質生活看似有保障,可精神世界卻極度匱乏。
沒有親人的陪伴,沒有家庭的溫暖,雖然有護工照料,也有很多老人相伴,但護工只是拿錢辦事的人,根本沒辦法像子女那般真心呵護。
而一起生活的老人,大多都是病的、癱的、呆的,很少能在一起玩得開心,更多的是互相抱怨疾病疾苦。
老人們的精氣神會在進養老院後不久,漸漸被消磨,那種脫離家庭後的孤獨和無助,就像慢性毒藥,一點點侵蝕著他們的身心。
而且這種消極的情緒還會相互傳染,原本開朗樂觀的老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待久了,也會變得沉默寡言,神情落寞。
我照顧過一位退休幹部,叫張爺爺,他曾經在工作崗位上叱吒風雲。剛住進養老院時,還時常和我們講述他年輕時的輝煌事跡,那時候他眼神中閃爍著光芒。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都聽膩了他的事,不再稀奇,他的光芒也漸漸消失,從此他也變得沉默寡言。
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就是看電視、睡覺,或者一個人站在窗戶邊上,眺望著院外飛馳而過的車輛。
有一次,我幫他整理房間,看到他床頭擺放著一張全家福,照片中的他和家人笑容滿面。
而張爺爺看見我盯著他的照片看,眼中滿是落寞,自言自語地對我說:「我已經半年沒見到兒子一家了,他們總是說忙,忙得連回來看我的時間都沒有。」
那一刻,我從他的眼神中看到了深深的失落和無奈。
還有李奶奶,她是個非常和善的老人,她總說,在當年艱苦的環境下,她如何帶大6個子女,並且一個個都供他們讀了書,沒有一個低於初中文憑。
可她養大了這麼多子女,到最後卻沒幾個子女能經常來看她,雖然她每周都會接到幾個子女的電話,但子女們都是匆匆幾句就掛斷。
李奶奶經常一個人守在養老院門口,望著大門外的街道,盼望著子女的身影出現。
有一次夜晚,李奶奶突然生病了,我們想聯繫她的子女,但一個個都不在附近,最近的都在200公里外。病情危急,是我送她去的醫院。
在醫院裡,她緊緊握著我的手,哭著說:「我好想我的孩子們,我是不是快要不行了,他們怎麼還沒來看我最後一眼。」
那孤獨無助又落寞的樣子,讓我看了都忍不住落淚。幸運的是,李奶奶當晚經過一系列的治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李奶奶卻沒多麼高興,反而眼神中多了一絲絕望。
我也見過一些子女條件不錯的老人,他們的子女為了讓護工對老人好一點,會給護工送些禮物或者給小費。
在利益的驅使下,護工們對待這些老人確實會多一些耐心和照顧。
然而,這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嗎?他們真正渴望的,是子女的陪伴,是家庭的溫暖,而不是用錢買來的虛假關懷。
今年年初,我社保繳滿了,兒子也畢業工作後,我就立馬辭職離開了養老院。
而在養老院工作的這5年,我也深刻地體會到:家,永遠是老人最溫暖的港灣。養老院再好,也無法給予老人真正的幸福。那種缺失親情的孤獨感,會像陰影一樣籠罩著老人,讓他們的晚年生活充滿了苦澀。
所以,在此我真誠地奉勸那些有能力的家庭,儘量不要將老人送進養老院養老。
去養老院養老,往往是在萬般無奈、走投無路之下的選擇,絕非老人最好的歸宿。真正意義上,對老人而言,最好的 「養老院」,永遠是有子女陪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