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看著病床上滿身是傷的婆婆,我心裡五味雜陳,雖然她這些年沒有幫我帶孩子,但想到她是丈夫的母親,也希望她能早日康復。
我和丈夫輪著在醫院陪護了7天,陪婆婆做了手術,然後因為我們的假期實在沒辦法請太久,看著婆婆手術後恢復得還不錯,我們就先離開了,讓姑姐和公公去伺候。
從老家回來後,我以為這孝心算是盡到了,心也就安了。
但聽到丈夫對女兒說的一番話,卻讓我火冒三丈。
也就是周五那晚,我把女兒從學校接回來吃了個晚飯,想著讓孩子吃點好的,放鬆下沉重的學習壓力。
但丈夫卻借著酒意,在飯桌上教育女兒說:「妞妞,你現在也長大了,該懂點事了,以後一定要多去孝順奶奶。因為你爸爸我小時候啊,可是最被奶奶疼愛的,所以你也要多孝順奶奶,平時有事沒事就要多回去看看奶奶,別老回外婆家。」
我以為一向聽話的女兒,會順著回答「好」,但她聽到丈夫的話,卻立刻皺起了眉頭,一臉不解地反駁道:「憑什麼呀?從小到大,都是姥姥在照顧我,奶奶都沒怎麼管過我,為什麼我要多孝順奶奶?」
聽到女兒的話,我心裡暗暗點頭,覺得女兒說出了我的心聲。
而丈夫聽到女兒的反駁,臉色微微一變,接著說道:「奶奶是家人,是長輩,你就應該多孝順奶奶。」
這話一出口,我就忍不住心中的怒火,直接對著丈夫喊道:「我媽就不是家人了嗎?孩子從小是姥姥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現在你卻讓孩子去多孝順奶奶,你覺得這說得過去嗎?」
丈夫被我問得一時啞口無言,但他似乎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依舊嘴硬地說:「那奶奶畢竟是我媽,孩子孝順奶奶是天經地義的事。」
我氣得渾身發抖,說道:「天經地義?女兒11歲以前,我媽為了帶女兒付出了多少,你看到了嗎?
小的時候,一把屎一把尿地呵護,讀書了,也是天天早起給孩子準備早餐,早送晚接,風裡來雨里去地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回來還要輔導孩子做作業。而你媽呢?過年回去她都沒給過女兒好臉色!」
丈夫沉默了片刻,說道:「我知道媽這些年沒幫上忙,沒帶女兒,可她畢竟是長輩,我們不能讓孩子不尊重長輩吧!」
我冷笑道:「尊重長輩是應該的,但不是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地要求孩子,去孝順一個對她幾乎沒有付出過的人。孩子不是傻子,她能感受到誰對她好。如果我們非要強迫她去孝順奶奶,只會讓她心裡產生逆反心理,反而對親情產生誤解。」
這場爭論,雖然丈夫最後以不想跟我吵為由終止了,但也因此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憑什麼外婆帶大的孩子,卻要她多孝順奶奶?」難道在親情的天平上,血緣關係就真的重於一切嗎?
從情感上來說,孝順應該是對養育之恩的回報。外婆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的愛與付出,女兒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而奶奶,雖然有著血緣關係,但在女兒最需要她的時候,她卻缺席了。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女兒多孝順奶奶,對女兒來說是不公平的,對為女兒付出一切的外婆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強行讓女兒去孝順奶奶,這會讓女兒對親情產生困惑。
她會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最親近的外婆,在孝順這件事上要被排在後面。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不利於女兒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還可能會破壞家庭的和諧。
我們不能因為血緣關係,就忽視了親情的本質。親情不僅僅是靠血緣來維繫的,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間的關愛與付出。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明白,孝順是基於愛與感恩,而不是基於血緣的強制要求。
對此,大家覺得我說得對不對?